有無大腸癌病灶AI全知道!  內視鏡搭配輔助診斷  揪出腸道潛在「4威脅」

有無大腸癌病灶AI全知道! 內視鏡搭配輔助診斷 揪出腸道潛在「4威脅」


潮健康/編輯部


大腸癌已連續15年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亟需嶄新的治療方法確保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腸胃道功能的穩健。臺北榮總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團隊結合AI影像,研發「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除可智慧辨識瘜肉,更可同時識別多種不同的大腸病灶,準確度達90%以上,研究成果更獲得國際內視鏡知名期刊《Surgical endoscopy》刊登。


有無病灶AI一看就知道?  新技術助揪出大腸癌細胞、大腸息肉


有無病灶AI一看就知道?  新技術助揪出大腸癌細胞、大腸息肉

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兼內視鏡中心主任盧俊良醫師表示,利用AI人工智慧來協助內視鏡醫師執行臨床疾病的診斷已是醫界熱門趨勢,將此系統再優化,建置更嚴謹的系統,有助提升檢查品質。


盧俊良醫師指出,「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介面可根據不同病灶,分別在4個角落分別顯示紅色訊號:左上方為癌症、右上方為憩室、左下方為迴盲瓣(用來辨識直腸鏡到直腸與小腸交界處,定位用),右下方則為瘜肉。另外,AI辨識系統亦可於資訊幕顯示預測病灶的信心程度,以及腸鏡的移動速度為何。


盧俊良醫師表示,診間目前導入「智慧醫療」概念,不僅可減少病人候檢時間、提升滿意度;且有效分流並配合防疫。另為提升醫病安全,診間更開發雲端管理系統,將醫材效期、批號等資訊有效管理,並智慧化整合病歷,方便追蹤溯源;最後推動「麻醉恢復室無紙化」,自動帶入病人檢查處置項目及交班注意事項,提醒護理師注意。


生活要切記「兩多一少要篩檢」 有效預防大腸癌患病風險


生活要切記「兩多一少要篩檢」 有效預防大腸癌患病風險

除了精準治療降低患者重症與死亡風險;平時健康的生活習慣,更有助於化解罹大腸癌的風險。衛福部國健署表示,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其中「兩多一少」:多運動、多蔬果、少紅肉,並搭配定期大腸癌篩檢,是預防大腸癌的4大策略。


國健署近一步說明4策略如下:

1. 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應新冠病毒來勢洶洶,鼓勵民眾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達到運動防癌又防疫。

2. 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各色蔬菜帶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植化素等多種營養素;其中的膳食纖維可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對伺機入侵的病菌的抵抗力。

3. 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4. 要篩檢:國健署補助50-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該檢查為非侵入性、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約50%有大腸息肉、每22人有1人為大腸癌。而2年1次的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23%的死亡率。



資料來源:

《運動、飲食、篩檢 逐漸奏效~大腸癌發生率連2年下降》- 衛福部國健署




延伸閱讀:
怕篩檢晚期大腸癌人數升高? 幾歲要做大腸鏡檢查? 看見3症狀快就醫
頭暈、虛弱誤當貧血卻驗出大腸癌 醫師:合併2症狀應盡快檢查


【喜歡《潮健康》的報導嗎?點讚及時接收最新潮流健康知識】

coolhealtheditorpeter的大頭照
潮健康編輯部-昱彣

HI!我是潮健康的「潮編」昱彣。潮健康不只讓你/妳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更要你/妳從頭到尾潮到出水!透過淺顯易懂的文章、詼諧有趣的企劃,結合最新趨勢、時事議題,讓醫學知識也能夠跟上潮流,不再難懂!

留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