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疲累感揮之不去、吃不多還是變胖,甚至一直有腸胃問題卻找不到原因。上述狀況並非單純只是年紀大、懶惰或工作壓力所導致,而是身體發出「新陳代謝走下坡」的警訊!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表示,當近期出現以下5種狀況,代表身體代謝可能出現問題,應盡快改善生活習慣,必要時透過健康檢查釐清身體狀態,幫助身體代謝「重開機」。

常有疲倦感受
經常感到疲倦不一定是懶惰所造成,而是代謝系統正在「當機」。黃軒醫師表示,新陳代謝是身體燃燒熱量、製造能量的引擎。如果經常感到疲憊,即使睡再久也提不起精神,代表細胞的能量工廠「粒線體」功能正在下降。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會造成粒線體異常與能量生產失調,使個人陷入「慢性疲勞」的惡性循環。
若要改善慢性疲勞,建議可透過血液檢查,釐清日常飲食中的營養是否充足,如維生素B群、鐵、維生素D等營養素;血液檢查也能評估肝腎功能、糖化血紅素(初步判斷代謝異常)、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等。另外,可在醫師建議下補充輔酶、Q10或鎂,搭配穩定作息與規律運動如快走、重訓,徹底擺脫疲勞感。
吃不多仍肥胖
不少人以為「變胖就是吃太多」,事實上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每天消耗的「靜止能量」變少。黃軒醫師說明,研究顯示基礎代謝率下降與年齡、肌肉量減少密切相關,特別是當身體缺乏活動或營養不均衡時,會導致脂肪囤積,即使吃得少也難以瘦身。
建議吃不多仍有肥胖困擾者,可先透過量測「身體組成分析」,了解自己的肌肉量、體脂率、靜止代謝率(RMR)等指標,判斷自己是否屬於「低代謝型」身體。平時可增加阻力訓練以提升肌肉與代謝,並透過食物日誌記錄飲食與熱量攝取,避免「隱性的過量進食」。
長期腸胃問題
如果經常有便秘、腹脹、脹氣等腸胃問題,但檢查報告卻顯示無異狀,要注意可能是「代謝失衡」惹的禍。腸道菌相和新陳代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黃軒醫師表示,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群不但會影響脂肪儲存與能量調節,還與胰島素敏感度有關。當菌相失衡,身體的新陳代謝也會跟著大亂。
若有長期腸胃問題者,除了自費檢測腸道菌群、評估是否有小腸細菌過度增生(SIBO)的問題之外,日常飲食中加入益生菌、發酵食物、膳食纖維,並少吃高糖、過度加工食品,有助於平衡腸道菌相。
甲狀腺功能低下
若自覺出現手腳冰冷、掉髮或情緒低落等狀況,代表甲狀腺可能處於「休眠」狀態。黃軒醫師解釋,甲狀腺有如身體代謝的「總指揮官」,當甲狀腺功能低下,身體就像被按了「暫停鍵」一般,代謝系統也可能隨之停滯。美國內分泌學會研究指出,甲狀腺素不足會導致體溫下降、皮膚乾燥、頭髮變細、情緒鬱悶等現象,不只影響外表顏值,亦可能是身體代謝速度變慢的警訊。
黃軒醫師建議,若出現上述3種症狀,可至醫療院所做甲狀腺功能三合一檢查(TSH、Free T3、Free T4),同時檢查體內的微量元素:鐵質與鋅是否足夠。若發現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狀況,應配合醫囑服藥(如Levothyroxine),並調整飲食,例如多補充海藻類、蛋白質、硒元素等。
年輕就有三高
黃軒醫師指出,代謝問題切勿等閒視之,因為其很有可能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溫床。根據系統回顧研究顯示,全球有越來越多年輕族群有代謝症候群問題,長期下來恐將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與早發性中風風險。
建議年紀輕輕就有三高問題者,應透過定期健檢量測血壓、空腹血糖與糖化血紅素(HbA1c) 、血脂(總膽固醇、HDL、LDL、三酸甘油酯)與腰圍(判斷腹部肥胖)等數值。另外,調整飲食(少油、少糖、增加蔬菜蛋白),以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都有助於減緩三高對身體所造成的衝擊。
總的而言,黃軒醫師呼籲,身體並不會一夕之間就出狀況,而是代謝問題長期被忽略的結果,諸如疲倦、肥胖、腸胃問題、情緒低落等,都可能是身體所發出的求救訊號。建議民眾善用健檢、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飲食調整、增加肌肉量、良好作息與壓力管理,幫助身體重啟代謝引擎,迎向更健康的人生。

資料來源: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metabolic syndrome
Gut microbiota in human metabolic health and disease
Does basal metabolic rate predict weight gain?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如何知道自己代謝不好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