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家和
▲ 醫療是社會體系最大的後盾,「有勞安才有病安」,要改善重要科別醫護人力持續短缺的問題,需要通盤檢討支付給付制度。
醫療支出成長破8% 醫師勞動條件有望改善?
2025台灣健保走入第三十年,提供國人穩定、便利的醫療照護,更是奠定全球高度讚譽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然而,少子化衝擊與超高齡社會型態,全民健保無可避免點值給付、勞動環境與科別人力失衡等結構性問題。即使主管機關推動提高五大科住院醫師津貼、實施《醫療事故處理及爭議處理法》減輕醫糾壓力,急重症人力流失與總額制度引起的資源排擠,仍是醫療體系的沉重壓力。
「政府往年投入在醫療支出成長率約落在4-5%,今年罕見的突破8%,但是在給付制度沒有通盤檢討之下,預算增加究竟足不足夠?是否有幫助到醫護人員實際提高所得?有沒有比照經濟成長反映醫師的專業價值,都需要進一步商討!」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受訪指出,健保制度初衷是確保所有民眾享有基本醫療保障,但在長期總額支付的政策之下,預算給付調整非常片段且「本位化」。目前,健保預算給付多由公協會主導。不同層級或特定科別在各時間點提出的調整訴求,未必符合整體醫療環境的公平性,這種「東調一點、西補一點」的滾動調整,難以判斷對健保收支的穩定性是正面幫助。
「就拿診察費、診療費給付來說,特別有話語權的科別甚至可以年年調整,這就造成了科別與層級之間的不公平,而健保給付的對象是特約院所,不是醫護人員本身,從科別、院所層級甚至地理區域,都有給付標準差異,凡此都是醫療勞動改革無法迴避的問題!」
林雅惠執行長強調,醫療是社會體系最大的後盾,「有勞安才有病安」,要改善重要科別醫護人力持續短缺的問題,需要通盤檢討支付給付制度,並將醫療法與醫師勞動專章的修法納入全盤考量。除了合理的薪資水準,也應保障醫護人員擁有友善的職場環境保障及勞動契約,唯有改善醫療人員的勞動條件和安全,才能確保病患的安全。
▲ 年輕醫師進入急重症科別意願下降,台灣也將面臨60歲以上資深醫師的大退休潮,五大科別的醫師人力斷層危機迫在眉睫。
新進醫師減少病人數不變 兒科醫師工作量變相增25%
在台灣,考上醫學系被認為是收入最理想的道路之一,但隨著選科制度、工時負擔與醫療環境改變,和國人傷病最直接相關的「內、外、兒、婦、急」五科醫師長期處於人力緊縮之中,一度被稱為「五大皆空」。除了年輕醫師進入急重症科別意願下降,在不遠的將來,台灣也將面臨60歲以上資深醫師的大退休潮,五大科別的醫師人力斷層危機,就在眼前。
「政府針對『五大皆空』有採取因應措施,所以內科、外科、婦產科近年(招收率)還能有九成以上,可是兒科、急診科這幾年甚至不足80%,在新進醫師人數減少但病人總數沒變少的情況下,在我們這種經營困難的科別,醫師的工作量等於變相上升25%!」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醫師受訪表示,內、外、兒、婦,急都屬於需要照顧急重症病人的科別,不只訓練期長、壓力大、醫療糾紛風險高、工作時間難以控制,往往收入與付出明顯不成正比。反觀牙醫科和自費比例高的皮膚科、眼科等,因工作彈性與潛在收益而更具吸引力。2025年甚至出現多校牙醫系申請分數超越醫學系的現象,反映職業選擇背後的社會價值變動。
▲ 如果無法盡快提出改革方案,留住有奉獻熱忱的新進醫師,兒科、重症專科的醫療短缺將使偏鄉或夜間醫療服務可近性降低,進而導致基層應變能力崩解。
實際醫療人力成本為給付6倍 不同科別「辛勞」有待共識
「民眾可能以為醫院的醫師只需要看病人,其實我們的工作範疇包括照護、研究、教學三大面向,不只要定期發表論文、參與進修,還得擔負教學訓練,責任不可謂不小,但是對照台灣醫師的薪資待遇、勞動環境以及大環境的總額制度,難怪急重症科會有強烈的落差感!」
黃斯煒醫師表示,五大科醫師人力短缺問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新進住院醫師觀察到前輩負荷極重,排班值班密集,自然對職涯感到卻步。以兒科住院醫師為例,從早上八點工作到傍晚五點後繼續通宵待命,直至隔日再上班。若住院病人有突發狀況則要立即支援,經常連續工作超過24小時,體力與精神負荷極高。極端的勞動工時與一般門診或自費科別相比,落差之大難以等量齊觀。
「雖然健保針對兒科醫療有額外給付,比如門診是成人的1.6倍,但實際上我們的人力成本可能是6-8倍以上,以打針為例,成人注射只要1名護理師,時間成本不超過10分鐘,但小兒科打針至少需要2-3名護理師協助,再加上安撫孩子、找血管,作業時間可能高達30分鐘,健保給付金額其實遠遠不足反映實際醫療人力的成本!」
黃斯煒醫師特別指出,「不同工、不同酬」的改革方向良善,惟須考量各科醫療現場差異,如兒科醫師除了醫療處置外,還需進行大量衛教與親職溝通,有各種潛在的隱形成本,這些質化因素在當前制度中仍未充分考量,同時,不同科別對「辛勞」的定義莫衷一是,在分配健保限有限資源時,應建立更細緻的參照標準,避免引發跨科別的不平衡爭議。
更重要的是,如果無法盡快提出改革方案,留住有奉獻熱忱的新進醫師,兒科、重症專科的醫療短缺,將使偏鄉或夜間醫療服務可近性降低,在重大公衛事件爆發時,可能導致基層應變能力崩解,屆時再補救的社會成本恐相去不只倍蓰。
▲ 牙醫系分數一舉超越醫學系,2025年全台共有8校牙醫系分數高於醫學系,堪稱前所未見。
牙科分數超越醫科 血汗勞動「連洗衣機都買不起」
醫療血汗使學子望之卻步,取而代之的是牙醫系分數一舉超越醫學系,成為輿論矚目焦點。2025年全台共有8校牙醫系分數高於醫學系,堪稱前所未見。面對當前制度老化與失衡。無論是支付不公、醫師過勞、專科人才流失,還是牙醫市場的結構轉變,都顯示出台灣醫療體系正處於轉折點。
「將牙醫作為第一志願的人數增加,並不是這幾年才開始,以前當醫師雖然辛苦,但是收入穩定、經濟無虞。現在物價通膨高漲,畢業後在醫院連續工作7天、24小時值班的月薪可能只有5萬多元,連洗衣機都不一定買得起,當然有更多人希望跳脫健保框架!」
栢麗牙醫院長王柏凱醫師指出,年輕學子投入牙科而非醫科的根本問題在於健保體系與醫院體制,讓醫師們肩負極大工作壓力與極長工時,辛勞與收入卻不成正比。以牙科診療費為例,30年前600元的項目,30年後僅微幅增加為620元,加上點數打折長期未調整,甚至可能「做越多賺越少」。相較之下,開業艱辛風險亦高,但有機會跳脫健保總額制度框架,自然吸引追求執業自主性的醫師們投入。
「台灣牙醫師真的很認真,但是薪資收入完全無法跟國外比!就算離開醫院經營診所,除了醫療責任,還要處理營運、員工和器材設備攤提等等,同時必須保持技術精進,要知道,牙科的進修通常都在海外,費用數十萬元起跳,時間金錢成本是大家想像不到的!」
▲ 調漲健保費是否為全民所接受?健保費級距對一般民眾與企業雇主已是不小負擔,就連健保點值要回到一點一元都有相當困難。
不同工不同酬如何實踐?提高健保費、部份給付挑戰艱鉅
國家推動健保給付「不同工不同酬」,是否能改善醫療人力從醫科到牙科的傾斜趨勢?王柏凱醫師認為,提升醫師薪資的確是解決之道,關鍵是調漲健保費是否為全民所接受,現在健保費級距對一般民眾與企業雇主已是不小負擔,就連健保點值要回到一點一元都有相當困難。較可行的替代方式是只給付重大疾病,或由病患先自費再申請健保補助,亦可讓民眾瞭解醫療資源之珍貴。只是無論何種方式都將面臨政治挑戰,非有破釜沈舟之決心,恐難實踐。
制度的永續性仰賴醫療人力的穩定與合理報酬。若醫師勞動環境無法改善、支付制度未能反映專業價值,台灣醫療體系恐將陷入惡性循環,危及全民健康安全。改革雖然困難重重,卻是維繫健保價值與醫療品質的唯一出路。唯有正視結構問題,從制度著手勇於作為,才有可能在下一個健保十年,建構一個更公平、永續與安全的社會醫療體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