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酷似感冒!嬰幼兒染RSV恐致重症「細支氣管炎、氣喘」風險增加,醫籲:預防接種很重要

RSV對一歲以下嬰兒威脅極大,住院率為流感16倍,尤以早產兒、心臟病嬰兒風險更高。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教授指出,RSV無疫苗且全年流行,易釀細支氣管炎並提高日後氣喘風險。目前預防方式為單株抗體注射,長效型可提供五個月保護力,建議嬰兒出生後與醫師討論接種。家長應結合口罩、洗手與疫苗接種,全面守護嬰幼兒健康。

閱讀更多 »

急診、留觀床「2費用」將獨立計費! 健保署:盼抒緩急診大壅塞,政策最快5月上路

台灣急診醫學會指出,全台急診壅塞問題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主因為住院病床不足,導致急重症病患滯留急診。衛福部提出三大短期策略,包括醫學中心強化病床調度、區域醫院聯防機制、加強分級就醫宣導,並啟動「綠色通道」協助病患轉診。此外,自113年3月1日起實施醫院三班護病比制度,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因夜班標準未達標,護理人力仍短缺。為緩解病床調度問題,健保署將急診診察費、護理費獨立計費,並提高重大外傷及病房護理給付,預計4年內投入百億元。健保支付改革最快5月上路,放寬居家住院限制預計下半年實施,成效仍需持續觀察。

閱讀更多 »

全台急診大爆滿怎解? 醫曝「1件事」是根本解法:沒人敢說出口

台灣急診醫學會警告,全台急診室壅塞問題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主要原因並非輕症病患湧入,而是住院病床不足,導致急重症病患滯留急診。護理人力短缺使病房關閉,進一步惡化待床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姜冠宇醫師指出,台灣健保制度導致住院需求高,病人住院時間普遍較長,加劇醫療負擔。急診醫學會建議短期應急措施,包括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彈性開放病房、加強ICU調控,並執行嚴格的急診檢傷分類。長期改革應建立「急診緊急狀態應變機制」,調整健保給付,引導醫院資源分配,並推動在宅急症照護,以減少急診壅塞風險。專家呼籲社會關注醫護過勞問題,確保醫療體系運作順暢,避免急診崩盤。

閱讀更多 »

只打流感疫苗不夠!同時中流感、新冠「並非不可能」 專家:重症死亡率恐倍增

流感高峰期來襲,專家提醒新冠疫苗接種同樣重要。研究顯示14%患者可能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重症與死亡率倍增。疾管署資料指出,97.9%新冠重症死亡者未接種最新JN.1疫苗,顯示疫苗保護力不可忽視。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過重者,應提高警覺。新冠病毒不僅影響肺部,更可能損害心血管與認知功能,長新冠風險高於流感。專家強調,新冠疫苗安全性已提升,不良事件通報率逐年下降,建議民眾儘早施打以降低感染風險。

閱讀更多 »

比「新型冠狀病毒」還新!HKU5成功感染人類器官?專家駁:無法證明會人傳人

中國研究團隊刊載於《細胞》上的冠狀病毒研究,引起社群媒體上眾多人的憂慮。
長庚大學施信如教授指出,近期研究發現來自蝙蝠的HKU5-CoV-2病毒,具備與新冠病毒相似的「furin cleavage site」,能利用人體的ACE2受體成功感染人類呼吸道及腸道類器官,但強調這不代表病毒能夠有效「人傳人」。國立中興大學吳弘毅教授提醒,該研究僅停留於細胞實驗,尚未證實病毒的傳播力及致病性,呼籲避免過度恐慌,需持續監測病毒發展。

閱讀更多 »

試管嬰兒為何會失敗? 醫揭常見4原因:胚胎正常不代表一定成功

現代人晚婚晚育逐漸成為常態,不少夫妻嘗試試管嬰兒無果,對於身心靈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打擊。黃建榮婦產科暨台北試管嬰兒中心黃珽琦副院長表示,試管嬰兒的失敗並不代表「從此與懷孕無緣」,透過藥物與術前檢測的相互配合,以及二段式試管嬰兒與胚胎切片加持,仍有機會幫助胚胎著床成功,完成求子夢想。

閱讀更多 »

荷爾蒙陽性乳癌注意高復發因子,術後1治療降三成風險

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若腫瘤大於5公分、Ki67指數超過20%、或淋巴結轉移等情況,復發風險較高。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甘蓉瑜主任表示,術後輔助治療如荷爾蒙治療與新型細胞週期抑制劑,可降低復發風險達32.6%,有效改善預後。她建議高風險族群透過基因檢測與早期篩檢確認患病風險,術後治療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當策略以降低疾病復發並維持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

起疹子癢到睡不著、差點輕生! 醫揭「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風險群:20-40歲女性上班族最多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SU)為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肥大細胞自行活化引發皮膚紅腫和瘙癢,常見於20-40歲女性上班族,全球約4000萬患者。童綜合醫院邱瑩明主任表示,患者應警覺症狀持續超過6週並及早就醫,治療分三至四線,從抗組織胺藥物到更積極的免疫治療,多數患者可改善癢感與膨疹。需避免過度飲食限制並遵循醫囑治療,透過運動、壓力管理及規律作息穩定免疫系統,提升生活品質並降低復發風險。

閱讀更多 »

日本蘋果病疫情延燒,該取消旅遊行程嗎? 醫示警:3類人要避免前往疫區

日本傳染性紅斑症(蘋果病)疫情升溫,東京都病例達歷史新高。此疾病主要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成人亦可能感染,症狀通常較輕微。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錫全表示,典型表現為「巴掌臉」紅疹和類流感症狀,少數高風險族群如孕婦、血液疾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恐有重症風險。洪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應避免前往疫區,普通民眾則無需取消旅遊行程,但應配合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及避免人群聚集。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