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開始「重複問問題」,當心是阿茲海默症前兆! 醫揭5招辨別症狀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胡朝榮醫師與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醫師指出,台灣失智人口持續攀升,而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類型。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ATT)藥物已獲許可,堪稱二十年來重要里程碑。徐文俊醫師強調,此療法透過清除毒性蛋白來延緩疾病惡化,主要適用於早期輕度認知障礙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若及早診斷並介入治療,有助於病友維持生活品質與自主能力。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胡朝榮醫師與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醫師指出,台灣失智人口持續攀升,而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類型。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ATT)藥物已獲許可,堪稱二十年來重要里程碑。徐文俊醫師強調,此療法透過清除毒性蛋白來延緩疾病惡化,主要適用於早期輕度認知障礙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若及早診斷並介入治療,有助於病友維持生活品質與自主能力。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醫師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黃景泰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皮蛇」帶狀疱疹的風險較高,且可能引發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藝人賈靜雯擔任衛教大使,親眼目睹家人飽受皮蛇所苦,疾呼民眾應趁早施打「皮蛇疫苗」。兩學會也共同呼籲,預防帶狀疱疹有助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完善健康管理,也能減少因疾病造成的醫療支出與生產力損失。

針對致命性高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成大醫院李欣學醫師指出,「微量殘存病灶」(MRD)是影響預後的關鍵指標。研究證實,治療後若MRD仍為陽性,復發與死亡風險較陰性者高出近七成。因此,在進行幹細胞移植等治療前,可利用BiTE免疫療法等方式,盡力將MRD「陽轉陰」,以顯著提升移植成功率與長期存活機會。

黃建榮婦產科-台北協育暨試管嬰兒中心副院長黃珽琦醫師指出,當子宮內膜厚度低於7mm,著床率會顯著下滑。但子宮內膜過薄仍有機會透過「3階段」療程補救,包括增加雌激素用量、轉換為自然週期,或整合使用PRP、G-CSF等藥劑,以幫助子宮內膜增厚、修復。黃醫師提醒,應先找出內膜不足的真正原因,再與專科醫師擬定個人化對策,才能向好孕目標穩健邁進。

雲林宏德診所院長吳燕峻醫師指出,高達七成糖尿病友合併肥胖,形成「糖胖症」恐導致腎功能「雪崩式下滑」。他說明,GLP-1 RA腸泌素受體促效劑僅在血糖高時啟動,能有效減重並減少低血糖風險,同時具備心腎保護效益,有如「AI式控糖」。吳燕峻醫師強調,糖胖症治療應及早用藥,配合飲食與運動,有望將腎臟危機從「紅燈」拉回「綠燈」,避免走向洗腎的結局。

在看不見的世界裡,擁有生活自主的選擇權是一場場需要堅持與陪伴的旅程。愛盲基金會多年推動「生活自主培力計畫」,幫助全台逾五萬名視障者,尤其是女性視障者,跨越身心與社會的重重障礙,重建自信與獨立。今年五月愛盲基金會以「EYE的美力」為主題發起募款行動,號召社會共襄盛舉,凡單筆捐款滿600元,即贈送糖鼎黑糖【冰糖菊花】乙包,讓一份溫潤飲品,成為陪伴視障者邁出自主人生的重要力量。

藝人沈玉琳驚傳罹患白血病 ,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指出,抽菸是已被確認的血癌風險因子 。香菸中的致癌物「苯」會經由血液直達骨髓,直接損傷細胞DNA引發癌變 ,並削弱免疫系統 。研究證實,60歲以上吸菸者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風險增加近2倍 。黃軒醫師強調,戒菸是唯一解方,能讓受損的骨髓獲得修復機會 。

針對毛囊尚未完全萎縮的掉髮,萊佳形象美學診所楊景翔醫師與皮膚科沈孟暵醫師指出,非手術的「育髮療程」是比植髮更優先的選項 。沈孟暵醫師說明,療程藉由抑制DHT、增加頭皮微循環,並結合PRP、PLT血小板凍晶等再生醫學技術來活化毛囊 。此療程可獨立進行,也能與植髮併用,在術前改善頭皮環境、術後鞏固毛囊,以達到更佳的生髮效果 。

每日一杯無糖豆漿有助於補充優質蛋白與維持新陳代謝 。特別適合中高齡者、女性、乳糖不耐症者、素食者及想戒含糖飲料的族群飲用 。張語希營養師表示,在選擇上,黃豆漿蛋白質較高,適合增肌;黑豆漿則富含膳食纖維與花青素,有助於腸道蠕動及抗氧化 。選購時應注意蛋白質含量並挑選無額外添加糖的產品 。

藝人沈玉琳驚傳罹患猛爆性肝炎送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指出,此病常因藥物毒性引起,尤以過量服用普拿疼最常見,占60%。猛爆性肝炎進展快速,可能短期內導致肝性腦病與腦水腫,重症恐需肝移植。肝功能異常不可靠補品恢復,應立即停藥、就醫,減輕肝臟負擔才是保命關鍵。

台北市衛生局抽驗發現「福源花生醬」等3款花生製品黃麴毒素超標,已要求下架。光田醫院廖祐妊營養師警告,花生、穀物、乾豆與中藥材等常見食材若保存不當易滋生黴菌,黃麴毒素具肝毒性、致癌風險,嚴重恐導致肝癌。建議選購真空包裝、冷藏保存,發霉食物應整包丟棄。同時提醒也須留意橘黴素、赭麴毒素等真菌毒素。出現中毒徵兆應立即就醫。

林俊傑自曝罹患心臟疾病,引發外界關注藝人高壓生活對健康的影響。中山醫院家醫科陳欣湄醫師指出,長期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心律不整、血管損傷等心血管問題。建議補充Omega-3、鎂與維生素C,並透過運動與冥想紓壓。若壓力已危害健康,應勇敢斷捨離壓力源,守護心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