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鮮乳、保久乳產品怎麼分? 營養師揭秘:看標示上「1句話」秒判斷
牛奶依加工方式分為鮮乳、長效乳、保久乳與還原乳,營養價值依序遞減。選購時只要確認標示「100%生乳」即可判定為鮮乳;若含奶粉、水、香料等成分則為還原乳或調味乳。營養師建議兒童多喝鮮乳補充營養,需久存者可選保久乳,但開封後應儘快飲用完畢並留意保存期限。
牛奶依加工方式分為鮮乳、長效乳、保久乳與還原乳,營養價值依序遞減。選購時只要確認標示「100%生乳」即可判定為鮮乳;若含奶粉、水、香料等成分則為還原乳或調味乳。營養師建議兒童多喝鮮乳補充營養,需久存者可選保久乳,但開封後應儘快飲用完畢並留意保存期限。
65歲男性腰痛竟是攝護腺癌第四期,PSA值飆至6,000 ng/mL。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三成患者確診已晚期,若有家族史,罹癌風險增8倍。晚期存活率不到五成,但藉手術、質子治療、荷爾蒙療法、標靶與免疫治療可延長壽命。建議男性50歲起每年篩檢PSA、改善飲食、多攝茄紅素與鋅,若有排尿異常應儘早就醫。
TANK因罹患肥厚型心肌病變併發肝衰竭,成為亞洲首位成功接受「心肝聯合移植手術」的案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內科主任陳鴻毅醫師指出,此手術顯示台灣移植技術成熟,惟心肝配對因排序獨立、需同一捐贈者的機率極低。肥厚型心肌病變具遺傳性,建議一等親定期檢查。器捐接受度低也影響移植機會,多數患者仍仰賴心室輔助器等待適配器官。
吃太燙、太鹹、太快、太晚等不良飲食習慣正悄悄危害健康,重症醫學黃軒醫師指出,熱飲高於65℃恐灼傷食道、鹽分與亞硝酸鹽增癌風險、暴食與速食恐引發脂肪肝與胰臟炎,晚餐太晚腦中風風險升44%,不吃主食與早餐則與死亡率上升、糖尿病風險提升有關。研究顯示每年全球約1100萬人因錯誤飲食致死,建議掌握正確進食時間、溫度與份量,並避免過夜菜與含糖飲料,以延長壽命、預防癌症與慢性病。
根管治療不再痛苦!栢麗牙醫診所院長王柏凱醫師指出,現代根管治療已藉由電動器械與顯微技術大幅提升效率與舒適度,甚至一次看診就能完成。對於劇烈自發性牙痛、多根牙或治療失敗者,顯微根管治療更具精準優勢。術後須配戴牙套保護脆弱牙齒,推薦使用全瓷冠兼具美觀與生物相容性。醫師提醒,牙套不等於對蛀牙一勞永逸,日常清潔與定期回診仍是關鍵,避免延誤就醫導致更大的損害。
吃錯食物恐讓腦袋越來越遲鈍!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鄭佳益醫師指出,植物性飲食富含抗氧化、多酚與葉酸、B群等營養素,有助抗發炎、保護腦血管與神經功能。建議多攝取深綠蔬菜、全穀、豆類與堅果,減少加工食物與動物性油脂。若長期實行植物性飲食,應留意補充B12、Omega-3與維生素D,搭配睡眠、運動與壓力管理,有助延緩腦部老化、預防認知衰退。
3D列印搭配AI,醫美告別「越整越假」時代!萊佳形象美學診所許英哲醫師、鄭全皓醫師指出,透過電腦斷層與3D列印假體,術前可精準避開神經孔,術後達到高密合度貼合骨骼,額頭、下巴與鼻型皆可量身打造、自然無邊緣感。3D列印具可折疊性、切口小、腫脹低等優勢,並能改善傳統假體錯位與術後破壞問題。醫師提醒,術前應完整溝通、評估風險,搭配合法操作與模擬設計,才能在安全前提下實現「完形美」。
馬拉松補水需謹慎!狂灌白開水恐致低血鈉症。台北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醫師提醒,跑者賽前不宜過度飲水,避免血鈉濃度被稀釋;一旦鈉離子補充不足,恐引發疲勞、抽筋,甚至大腦水腫導致死亡。運動飲料鈉含量不足,建議超過2小時賽事應搭配鹽錠或加鹽補充;碳水補給建議使用果膠,每45分鐘補充30克;咖啡因則有助緩解大腦疲勞,賽前60分鐘攝取較佳。
全年齡接種JN.1新冠疫苗可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65歲以上長者風險更高達年輕人97倍。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吳至行、黃振國醫師與疾管署莊人祥、楊靖慧呼籲,高風險族群應超前部署、儘速接種第二劑疫苗,避免新一波疫情造成重症與死亡。截至6月底,全台約有80萬人符合接種資格。研究顯示,接種JN.1疫苗對預防重症有效率達81%、預防死亡86%,對於更新變異株仍具保護力。
幾乎只在週末運動也能降低死亡風險!根據《JAHA》與《JAMA》研究,「週末戰士」每週集中運動1-2天,只要中高強度運動達150分鐘,對全因、心血管與癌症死亡風險的降低效果與規律運動族群相當。週末戰士全因死亡風險降32%、心血管降31%、癌症降21%。國健署建議可將運動時間化整為零,每天累積30分鐘,並涵蓋心肺、肌力、柔軟度與身體組成訓練,落實有效運動習慣。
股市動盪導致投資人情緒波動劇烈,恐引發失眠、焦慮、心悸等壓力反應。振芝心身醫學診所吳泓熹醫師指出,若長期受影響,應警覺「適應障礙」風險,建議及早透過支持性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調適情緒。面對壓力可透過建立停損點、轉移注意力與同溫層支持等方式自我調整,若情緒明顯干擾日常,建議儘速尋求專業協助,以恢復心理韌性與生活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