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睡不好就會傷心血管? 多國研究證實:即使額外運動也難抵消危害
睡眠不足不只讓人疲倦,還會提升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生物標誌物,即使運動也難以彌補。《Biomarker Research》研究顯示,僅3晚睡眠限制就可能讓16種心血管風險指標上升。正常睡眠可使運動產生較多抗發炎蛋白質反應,睡眠不足則以壓力與發炎蛋白為主。研究者強調,睡眠是維持心血管、內分泌與免疫健康的重要基石,建議遵循哈佛醫學院6項建議改善睡眠,包括建立良好作息、調整飲食與尋求專業協助。

睡眠不足不只讓人疲倦,還會提升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生物標誌物,即使運動也難以彌補。《Biomarker Research》研究顯示,僅3晚睡眠限制就可能讓16種心血管風險指標上升。正常睡眠可使運動產生較多抗發炎蛋白質反應,睡眠不足則以壓力與發炎蛋白為主。研究者強調,睡眠是維持心血管、內分泌與免疫健康的重要基石,建議遵循哈佛醫學院6項建議改善睡眠,包括建立良好作息、調整飲食與尋求專業協助。

慢性發炎被稱為百病之源,與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28種疾病密切相關,可能因加工飲食、空汙、壓力、睡眠不足及挑食引起。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免疫系統在長期發炎下會錯誤攻擊正常細胞,造成各種症狀。預防關鍵在於「抗發炎飲食」,建議多攝取魚類、深色蔬菜、水果、堅果與辛香料,減少加工食品,並搭配規律作息與良好生活習慣,以養成抗炎體質、遠離慢性疾病。

新冠病毒變異株JN.1與KP.2傳播力更強、症狀低調,確診者常無發燒,反而以疲倦、頭痛、腹瀉為主,與腸胃炎相似。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提醒,「沒發燒不代表沒染疫」,若症狀加劇應及早就醫並暫時自我隔離。提升免疫力應從作息、運動、壓力管理與均衡飲食做起。建議民眾仍應配戴口罩,並儘速接種新版JN.1疫苗,以強化防護、降低重症與再感染風險。

無論是自慰或伴侶間性行為,睡前進行皆有助於提升「睡眠效率」,與無性行為情境相比可提高約1.7-1.9個百分點。研究透過腦波監測發現,性行為後夜間清醒時間減少,淺眠期縮短,顯示對入睡有益。Michele Lastella博士表示,性高潮可促進催產素、催乳素與內啡肽分泌,產生放鬆效果,並改善情緒與心理健康。不過,本研究未涵蓋失眠者,未來仍需更多樣化樣本與進一步研究驗證。

國內近期高齡駕駛連環車禍引發關注,研究顯示70歲以上長者反應時間明顯下降,視力與認知退化更易導致誤判交通號誌。萬芳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黃怡臻醫師指出,高齡者容易高估自身健康、拒絕健檢,可能導致駕駛風險升高。建議推動70歲起換照制度並納入健康與認知篩檢,搭配交通安全課程,加強反應與規則認知。她也提醒,不只高齡者,中壯年慢性病與失智症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宜提早預防以保行車安全。

北部粽與南部粽製作方式、口感與營養成分大異其趣,鹼粽則為熱量相對低的甜粽選項。張語希營養師表示,北部粽熱量較高,脂肪與鈉含量也較多;南部粽較清爽,鹼粽適合血糖控制者適量食用。營養師建議端午節吃粽子時應控量、選餡、搭配青菜與散步助消化。提醒慢性病患者與牙口不佳者食用前宜諮詢專業建議,以避免健康負擔。

台灣健保邁入三十年,面臨總額制度僵化、醫師過勞、五大科人力流失等結構問題,導致薪資與付出失衡,醫護人員流失嚴重。兒科與急診等高負荷專科難以留才,反觀牙醫因可跳脫健保限制吸引更多青年投入。健保改革若欲實踐「不同工不同酬」,恐需調漲保費或改為部分自費申請補助,改革挑戰政治與社會共識。唯有改善勞動條件、合理反映醫療價值,才能維持制度永續與全民健康保障。

78歲高齡駕駛連環釀禍引發關注,有民眾懷疑與「路怒症」有關。心理師林萃芬指出,開車時處於無意識狀態,最能暴露真實性格與情緒。高溫潮濕、長期壓力與精神狀況不穩,皆可能觸發路怒行為。文中歸納六類高風險駕駛型態,如分裂型、性別偏見型、急煞蛇行型等,並指出停車與駕駛習慣皆為價值觀投射。專家提醒:駕駛行為是無聲心理測驗,值得留意與反思。

長期鼻塞不一定是過敏,可能與鼻中膈彎曲或下鼻甲肥大有關,嚴重時恐引發打鼾、鼻出血、口臭等問題。奇美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沈至軒醫師指出,藥物僅能暫時緩解,若為結構性問題,需靠微創鼻中膈成型手術處理。該手術透過內視鏡進行,安全性高、恢復快,能有效改善鼻塞與呼吸障礙。若鼻塞長期未癒,應及早檢查找出根本原因。

《JAMA》最新研究顯示,中年攝取高品質碳水(全穀物、水果、蔬菜、豆類)可提升健康老化勝算31%。若以優質碳水取代精製碳水、動物蛋白或脂肪,勝算最高增至16%。膳食纖維攝取也與降低慢性發炎、延長壽命有關。專家強調,健康老化與「碳水化合物的品質」息息相關,本研究雖以女性為主,仍具飲食建議參考價值。

疲倦、變胖、腸胃不適與情緒低落可能是新陳代謝失衡的警訊。黃軒醫師指出,常見原因包含粒線體功能下降、肌肉量不足、腸道菌相失衡與甲狀腺功能低下。建議從飲食、運動、睡眠與檢查著手改善。年輕族群若已有三高,更應警覺代謝症候群風險。透過健康檢查與生活習慣調整,有助身體「重開機」,恢復代謝平衡。

類固醇藥物具強效抗發炎作用,應用於過敏、自體免疫等疾病,但長期或高劑量使用恐引發副作用,如水牛肩、月亮臉、高血壓等。衛福部食藥署與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蘇柏名藥師指出,一般超過3個月、每天高劑量使用才需擔憂副作用,正確使用並不會成癮。長期用藥者應遵守7大原則,包括控制體重、補鈣、限鹽、按時服藥等。食藥署提醒,類固醇若依醫囑使用,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療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