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年共同守護健康!HPV疫苗防這些癌變 男女都該接種
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人們更加注重清潔與強化保護力,近年來掀起一股「過年送禮不如共同守護健康」的風潮,有些民眾甚至選擇與另一半相揪健檢、施打疫苗顧健康,而HPV疫苗可以預防多癌一病,也成為目前年輕伴侶和夫妻施打的重要疫苗之一。
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人們更加注重清潔與強化保護力,近年來掀起一股「過年送禮不如共同守護健康」的風潮,有些民眾甚至選擇與另一半相揪健檢、施打疫苗顧健康,而HPV疫苗可以預防多癌一病,也成為目前年輕伴侶和夫妻施打的重要疫苗之一。
新冠疫情解封,空服員蘇小姐(化名)工作的歐洲線班次及工作負荷已經大大超過疫情之前,久違的職業病上身,讓她不僅壓力爆表,晚上也睡不好,更讓她崩潰的是曾經在空中工作時蕁麻疹發作,從脖子、肩膀感覺癢到蔓延全身,飛行十幾個小時癢個不停,只能暫時先吃備用藥,苦撐著繼續工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鐘文宏主任表示,臨床上慢性蕁麻疹患者女性多於男性,由於女性對蕁麻疹忍受度低,加上較為敏感,因此情緒變化及精神壓力累積,很多人甚至會合併焦慮症。
現年60歲的王先生(化名)曾因甲狀腺乳突癌接受局部切除、碘131治療。然而,某次定期追蹤卻發現腫瘤指數異常上升,確認為甲狀腺癌復發,便再次施以局部切除搭配碘131治療。不料不久後腫瘤指數仍持續上升,又再度復發……
楊同學(化名)是名20多歲的研究所學生,因課業關係平常有熬夜習慣,加上壓力大竟導致乾癬發作,起初他只有局部頭皮產生皮屑,後來逐漸擴及手腳、關節處甚至全身,症狀嚴重到併發乾癬關節炎,手指腫脹疼痛,不僅影響操作實驗的流程,連日常騎車到校都變得困難,幸好後來經健保生物製劑治療,終於讓病況獲得長期穩定控制。
台灣素有「洗腎王國」的稱號,大多數人對洗腎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然而,約有5%至10%的洗腎患者竟然是因為遺傳性疾病——多囊腎所導致,這群患者在40、50歲時就可能需要開始洗腎,自我實踐更是受到了劇烈的衝擊。所幸,今日已有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有望大大延緩患者病程,讓患者重拾生活品質。
1名40多歲公車司機,長期腹痛和腹瀉,工作時只能包著尿布再上路,加上頻繁血便導致嚴重貧血,血紅素從14Hb掉到5Hb,時時擔心休克、開車出意外。這名病友10年來以為腸躁症作祟,直到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隨後聽從醫師建議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血紅素恢復正常,每天排便降低至3、4次,生活品質終於獲得改善。
小君(化名)15歲時罹患甲狀腺癌,在兒科醫師的建議下進行全切除手術以及碘131治療,日後服用甲狀腺素,生活幾乎與常人無異。然而,隨著時間過去,30歲的小君因某次感冒極為不適,前往急診檢查才發現肺部X光已有許多白點,確診為甲狀腺癌復發,且轉移至肺部。
化療是主要抗癌利器,但卻也是讓不少癌友停止治療的主因,掉髮、噁心、嘔吐、極度疲倦等副作用,擊垮了求生意志,據統計每年新增1萬4000名乳癌患者,其中一半需要化療,醫師提醒,多與醫師溝通,透過其他藥物緩解不適,不要輕言放棄。
少喝水、蔬果吃得少,有便秘困擾的人越來越多,這也顯示在軟便劑消量,根據健保署整理110年指示藥品申報量排行榜,前10名中就有4款為通便用藥,藥師提醒,使用瀉藥後症狀惡化,或1周後仍未改善,應儘速就醫。
據國健署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年確診甲狀腺癌的患者數約4500名,死亡人數很少,死亡率約0.5%,僅佔全部癌症死亡人數的0.39%。因此,甲狀腺癌又有「善良癌症」之稱。臺北癌症中心甲狀腺癌團隊召集人許重輝教授表示,臨床上85%的甲狀腺癌患者在接受醫師完整的治療後,有機會達到治癒。但仍有約15%的患者屬於容易局部復發,頸部淋巴轉移或遠處轉移,持續病症或復發風險可能發生在較高年紀、男性、發現較晚、初診時腫瘤較大,及基因相關。
「疫情下,身為B肝患者的你,有持續做好定期追蹤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消化外科李祥麟主任表示,根據臨床觀察,許多B肝患者因無明顯不適症狀,又擔心染疫風險,便自行延後治療或追蹤,進而影響疾病控制。
受到疫情影響,國內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1年減少13萬人,而2020年國一女生HPV疫苗接種率也較低,專家提醒,抹片檢查與疫苗接種是預防子宮頸癌的兩大利器,提醒女性儘速「補做」、「補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