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型腿該不該矯正? 醫揭真相:並沒有「非治不可」,小心被誤導淪為冤大頭
O型腿並非一定需要矯正,多數為自然發育現象。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朱家宏醫師指出,嬰幼兒常歷經「鐘擺現象」,腿型會隨年齡從O型轉X型再趨於正常,僅有極少數因發育異常或症狀明顯者才需治療。許多民眾因網路資訊誤信療程,花大錢卻無實質效果。醫師建議,觀察是否有疼痛、走路不穩或雙腳不對稱等情況,再尋求足踝專科判斷;平時透過運動、控制體重與改善扁平足等方式,更有助於足部功能強化。
O型腿並非一定需要矯正,多數為自然發育現象。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朱家宏醫師指出,嬰幼兒常歷經「鐘擺現象」,腿型會隨年齡從O型轉X型再趨於正常,僅有極少數因發育異常或症狀明顯者才需治療。許多民眾因網路資訊誤信療程,花大錢卻無實質效果。醫師建議,觀察是否有疼痛、走路不穩或雙腳不對稱等情況,再尋求足踝專科判斷;平時透過運動、控制體重與改善扁平足等方式,更有助於足部功能強化。
夏天氣溫高,生食保存不當易導致細菌滋生、引發腸胃炎。高敏敏營養師提醒,生魚片、生蠔、生蛋等食材應盡快食用,避免放置常溫超過2小時;同時應避免空腹食用刺激性食物、生熟食器具需分開處理。若出現腹瀉、脫水等症狀,可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必要時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男性因素約占不孕成因的3成,常見原因包括精索靜脈曲張、抽菸、壓力與環境暴露。黃建榮婦產科黃珽琦醫師指出,輕度寡精症可透過生活調整改善,重度者則可能需試管嬰兒或顯微取精。若精液分析異常,建議每2日同房一次以維持精子品質。精子數過低或無精症者,若睪丸切片無法取得精子,恐須考慮捐精。性能力正常並不代表無不孕風險,備孕應由夫妻共同檢查。
麻疹不僅引發高燒與紅疹,更可能造成「免疫失憶」,導致體內抗體大幅減少、保護力需耗時兩年以上重建。雙和醫院施秉翊醫師提醒,感染後數年內罹患肺炎、腦膜炎等風險升高,若再遇上新冠病毒,重症機率恐增加。建議1981年後出生、無病史或未接種者,可自費補打MMR疫苗,避免免疫力空窗期造成健康危機。
研究發現,連續兩週每日攝取一包芒果,有助於降低血壓、總膽固醇、LDL與餐後血糖,尤其對停經後女性效果明顯。相較白麵包,芒果引起的血糖與胰島素升幅更小,顯示其具代謝調節作用。芒果富含多酚與抗氧化物,對心血管代謝健康具潛在益處。專家提醒,雖可作為點心替代精製澱粉,但仍須控制攝取量並依個人健康狀況諮詢專業建議。
久站不動與心血管疾病、腰痠背痛、靜脈曲張有關,危害不亞於久坐。河堤復健科診所院長李炎諭醫師指出,久站族如餐飲、護理、清潔等14類職業需特別留意。建議每1至2小時變換姿勢、規律伸展與運動、調整工作高度並善用減壓設施與壓力襪。此外,可透過後腿肌、髂腰肌、股四頭肌與小腿等4組伸展動作幫助腿部降壓。如症狀持續,建議就醫釐清。
研究分析32,000多名中老年人資料發現,外向、盡責與親和性高者,死亡風險較低,神經質高者風險則增加。外向者社交連結強、壓力少,盡責者健康管理較佳;親和力則有助心理健康。神經質者易焦慮、應對壓力差,導致壽命受影響。開放性與壽命關聯不明。此外,主動改變性格如降低神經質雖無法直接延長壽命,仍可改善心理健康。
越來越多人投入「洗髮餅」行列,被視為環保又省空間的洗髮新選擇。衛福部食藥署與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吳姵萱副教授表示,洗髮餅以弱酸性固體界面活性劑為基礎,能溫和清潔頭皮、減少皂垢殘留,並具備環保減塑與好攜帶等優點。吳姵萱副教授提醒,挑選時須依據個人髮質選擇合適成分;如油性髮選控油型、乾性髮選滋潤型。且有頭皮疾病者不建議使用,若出現搔癢或紅腫等不適應立即停用。使用後亦須保持乾燥保存,以延長產品壽命。
高BRI與睡眠障礙風險顯著相關,BRI每升高1單位,睡眠障礙盛行率增13%,BRI值高者風險比低者高出五成。研究指出,憂鬱症為中介因子之一,BRI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約14%與憂鬱有關。機轉可能與瘦素阻抗、慢性發炎、腸道菌群失衡及HPA軸失調有關。相較BMI,BRI似乎更能反映脂肪分布與預測睡眠障礙,但研究仍需進一步驗證因果關係及多族群適用性。
整合照護成為SMA治療趨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任張璽醫師指出,SMA依型別差異大,嚴重型如第一型恐在新生兒期奪命,需及早介入治療。台灣目前核准3種藥物,包括背針、口服與基因療法,能改善肌力與生活品質。實務上多需多專科團隊協作,如影像科、麻醉科、骨科與復健科等共同參與,提升治療效率並減輕家屬負擔。張醫師強調,在健保單一給付藥物限制下,須由醫療團隊評估患者狀況,選擇最合適策略。
慢性發炎被稱為百病之源,與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28種疾病密切相關,可能因加工飲食、空汙、壓力、睡眠不足及挑食引起。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免疫系統在長期發炎下會錯誤攻擊正常細胞,造成各種症狀。預防關鍵在於「抗發炎飲食」,建議多攝取魚類、深色蔬菜、水果、堅果與辛香料,減少加工食品,並搭配規律作息與良好生活習慣,以養成抗炎體質、遠離慢性疾病。
新冠病毒變異株JN.1與KP.2傳播力更強、症狀低調,確診者常無發燒,反而以疲倦、頭痛、腹瀉為主,與腸胃炎相似。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提醒,「沒發燒不代表沒染疫」,若症狀加劇應及早就醫並暫時自我隔離。提升免疫力應從作息、運動、壓力管理與均衡飲食做起。建議民眾仍應配戴口罩,並儘速接種新版JN.1疫苗,以強化防護、降低重症與再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