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疫情時代結束? 新冠肺炎掉出「十大死因」排行,2事件死亡率不降反升
113年國人死亡人數較去年減少4,192人,主因新冠肺炎、糖尿病死亡大幅下降,癌症連續43年蟬聯首位,標準化死亡率降幅明顯。但15-24歲、25-44歲族群的自殺死亡率卻反向上升,成青壯年重要死因之一。國健署強調,及早接受「5大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大腸癌、肺癌)有助提高癌症早期發現及存活率。
113年國人死亡人數較去年減少4,192人,主因新冠肺炎、糖尿病死亡大幅下降,癌症連續43年蟬聯首位,標準化死亡率降幅明顯。但15-24歲、25-44歲族群的自殺死亡率卻反向上升,成青壯年重要死因之一。國健署強調,及早接受「5大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大腸癌、肺癌)有助提高癌症早期發現及存活率。
國際研究揭示,雖9成國人關注視力問題,卻普遍缺乏對黃斑部退化、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及靜脈阻塞等眼疾的正確認知,更有7成以上民眾缺乏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的觀念,讓老化、糖尿病等風險導致視力問題成倍增加。基隆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暨眼科部教授賴旗俊醫師提醒,高達9成眼疾問題可預防及治療,若及早檢查、搭配新型雙機轉藥物,能有效穩定疾病、減輕對生活及照護者的衝擊。
肺癌連續多年居十大死因之首,死亡與發生率均為第一。為強化治療資源,健保署自2025年6月起放寬給付,針對無基因突變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提供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第一線治療,無需檢附PD-L1表現量即可申請。專家指出,此合併療法可顯著提高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為健保接軌國際、補足治療缺口帶來重大進展。
夏天氣溫高,生食保存不當易導致細菌滋生、引發腸胃炎。高敏敏營養師提醒,生魚片、生蠔、生蛋等食材應盡快食用,避免放置常溫超過2小時;同時應避免空腹食用刺激性食物、生熟食器具需分開處理。若出現腹瀉、脫水等症狀,可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必要時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麻疹不僅引發高燒與紅疹,更可能造成「免疫失憶」,導致體內抗體大幅減少、保護力需耗時兩年以上重建。雙和醫院施秉翊醫師提醒,感染後數年內罹患肺炎、腦膜炎等風險升高,若再遇上新冠病毒,重症機率恐增加。建議1981年後出生、無病史或未接種者,可自費補打MMR疫苗,避免免疫力空窗期造成健康危機。
研究發現,連續兩週每日攝取一包芒果,有助於降低血壓、總膽固醇、LDL與餐後血糖,尤其對停經後女性效果明顯。相較白麵包,芒果引起的血糖與胰島素升幅更小,顯示其具代謝調節作用。芒果富含多酚與抗氧化物,對心血管代謝健康具潛在益處。專家提醒,雖可作為點心替代精製澱粉,但仍須控制攝取量並依個人健康狀況諮詢專業建議。
高BRI與睡眠障礙風險顯著相關,BRI每升高1單位,睡眠障礙盛行率增13%,BRI值高者風險比低者高出五成。研究指出,憂鬱症為中介因子之一,BRI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約14%與憂鬱有關。機轉可能與瘦素阻抗、慢性發炎、腸道菌群失衡及HPA軸失調有關。相較BMI,BRI似乎更能反映脂肪分布與預測睡眠障礙,但研究仍需進一步驗證因果關係及多族群適用性。
液態糖比固態糖更易引發糖尿病!《Advances in Nutrition》彙整25項研究指出,每天多喝一杯含糖飲料,糖尿病風險升高25%;即使果汁也可能提高風險。反觀從水果、全穀等天然來源攝取的糖分,則可能與糖尿病風險下降有關。液態糖缺乏營養、吸收快速,對胰島素與血糖衝擊較大;而固態食物富含纖維與營養素,代謝效應更穩定。研究提醒,不是所有糖都等同於健康威脅,關鍵在於攝取形式與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
睡眠不足不只讓人疲倦,還會提升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生物標誌物,即使運動也難以彌補。《Biomarker Research》研究顯示,僅3晚睡眠限制就可能讓16種心血管風險指標上升。正常睡眠可使運動產生較多抗發炎蛋白質反應,睡眠不足則以壓力與發炎蛋白為主。研究者強調,睡眠是維持心血管、內分泌與免疫健康的重要基石,建議遵循哈佛醫學院6項建議改善睡眠,包括建立良好作息、調整飲食與尋求專業協助。
新冠病毒變異株JN.1與KP.2傳播力更強、症狀低調,確診者常無發燒,反而以疲倦、頭痛、腹瀉為主,與腸胃炎相似。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提醒,「沒發燒不代表沒染疫」,若症狀加劇應及早就醫並暫時自我隔離。提升免疫力應從作息、運動、壓力管理與均衡飲食做起。建議民眾仍應配戴口罩,並儘速接種新版JN.1疫苗,以強化防護、降低重症與再感染風險。
國內近期高齡駕駛連環車禍引發關注,研究顯示70歲以上長者反應時間明顯下降,視力與認知退化更易導致誤判交通號誌。萬芳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黃怡臻醫師指出,高齡者容易高估自身健康、拒絕健檢,可能導致駕駛風險升高。建議推動70歲起換照制度並納入健康與認知篩檢,搭配交通安全課程,加強反應與規則認知。她也提醒,不只高齡者,中壯年慢性病與失智症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宜提早預防以保行車安全。
北部粽與南部粽製作方式、口感與營養成分大異其趣,鹼粽則為熱量相對低的甜粽選項。張語希營養師表示,北部粽熱量較高,脂肪與鈉含量也較多;南部粽較清爽,鹼粽適合血糖控制者適量食用。營養師建議端午節吃粽子時應控量、選餡、搭配青菜與散步助消化。提醒慢性病患者與牙口不佳者食用前宜諮詢專業建議,以避免健康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