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藥、鼻噴劑都沒用? 兒少鼻過敏症狀有解:「舌下減敏療法」助長期控制病情
過敏性鼻炎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疾病,而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今年將5至11歲患者納入適應症範圍,為兒少中重度塵蟎過敏性鼻炎患者提供新選擇。透過每日服用一次藥物的方式,達到長期接觸少量塵蟎萃取物的效果,重塑免疫系統,在治療1.5年後有望長期控制病情。相較傳統治療,此療法能有效改善症狀,避免學業與睡眠受到影響 。

過敏性鼻炎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疾病,而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今年將5至11歲患者納入適應症範圍,為兒少中重度塵蟎過敏性鼻炎患者提供新選擇。透過每日服用一次藥物的方式,達到長期接觸少量塵蟎萃取物的效果,重塑免疫系統,在治療1.5年後有望長期控制病情。相較傳統治療,此療法能有效改善症狀,避免學業與睡眠受到影響 。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醫師,駁斥「配方奶粉糖量等同兩罐可樂」的說法,表示配方奶主要醣類為乳糖,其濃度與母乳相近。黃醫師提醒,網路傳言嚴重誇大且具誤導性,家長務必看懂產品標示,避免被計算單位混淆。他強調,母乳有其不可取代性,配方奶粉也是安全且富含營養的替代選項,鼓勵家長在育兒路上應抱持尊重與包容的態度,避免汙名化而造成對立。

雷文虎克創辦人兼執行長徐丞志教授宣布啟動「心安專案」,消費者凡購買指定產品套組,即可至合作診所進行血液功能性檢測。首波活動串聯全台多家診所,旨在讓消費者透過數據實際驗證產品效益 。此舉將翻轉過去「憑感覺補充」的消費慣性,推動保健品市場回歸科學實證,並讓「預防醫學」真正落實於數據化健康管理,打造三方共榮的精準健康生態圈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胡朝榮醫師與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醫師指出,台灣失智人口持續攀升,而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類型。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ATT)藥物已獲許可,堪稱二十年來重要里程碑。徐文俊醫師強調,此療法透過清除毒性蛋白來延緩疾病惡化,主要適用於早期輕度認知障礙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若及早診斷並介入治療,有助於病友維持生活品質與自主能力。

今年八月起健保將「雙特異性抗體」納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第三線給付。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表示,此為癌症治療新突破,提供復發或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友及時治療選項。相較於CAR-T細胞治療,雙特異性抗體無醫院限制且可即時施打,能活化免疫T細胞、精準攻擊癌變B細胞,狀態完全緩解者,可維持超過兩年半無復發狀態,突破平均存活期僅半年的困境。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醫師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黃景泰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皮蛇」帶狀疱疹的風險較高,且可能引發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藝人賈靜雯擔任衛教大使,親眼目睹家人飽受皮蛇所苦,疾呼民眾應趁早施打「皮蛇疫苗」。兩學會也共同呼籲,預防帶狀疱疹有助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完善健康管理,也能減少因疾病造成的醫療支出與生產力損失。

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立民教授指出,流感已「常態化」,台灣引進無痛免針劑的「鼻噴劑疫苗」,供2-17歲兒童青少年自費接種,望提升接種意願。鼻噴式流感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能誘發「三重免疫」,提供更廣泛的交叉保護力,有效對抗流感。由於兒童青少年傳染力較高,黃立民教授強調,提高兒少疫苗覆蓋率,能間接降低長者就醫風險,達到「兒童防疫即是全民防疫」的目標 。

灣晚期攝護腺癌佔比高達三分之一,且有年輕化趨勢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醫師指出,男性常因害怕被貼上「性無能」的標籤,而忽略排尿異常等早期症狀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王弘仁醫師強調,早期偵測能降低四成死亡率 。為此,醫學會與國衛院等多個單位合作,推動數位衛教倡議與LINE互動平台 ,鼓勵男性勇敢行動,及早篩檢與治療 。

藝人沈玉琳驚傳罹患猛爆性肝炎送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指出,此病常因藥物毒性引起,尤以過量服用普拿疼最常見,占60%。猛爆性肝炎進展快速,可能短期內導致肝性腦病與腦水腫,重症恐需肝移植。肝功能異常不可靠補品恢復,應立即停藥、就醫,減輕肝臟負擔才是保命關鍵。

夏季旅遊旺季來臨,民眾暴露於高溫、日照與作息紊亂等誘發因子,使偏頭痛發作頻率大增。為提升離島居民對頭痛疾病的認知與自我照護意識,宸華生技昨日(27)攜手台灣頭痛學會,於三軍總醫院澎湖院區舉辦公益義診,提供免費頭痛診療、營養諮詢等,期望透過臨床實證與營養補充,協助改善偏頭痛症狀,守護在地健康。

台北市衛生局抽驗發現「福源花生醬」等3款花生製品黃麴毒素超標,已要求下架。光田醫院廖祐妊營養師警告,花生、穀物、乾豆與中藥材等常見食材若保存不當易滋生黴菌,黃麴毒素具肝毒性、致癌風險,嚴重恐導致肝癌。建議選購真空包裝、冷藏保存,發霉食物應整包丟棄。同時提醒也須留意橘黴素、赭麴毒素等真菌毒素。出現中毒徵兆應立即就醫。

台師大女足教練以學分利誘學生配合研究抽血,引爆研究倫理爭議。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指出,此案涉及非醫事人員抽血、頻率過高,已違反研究安全底線。她強調學生因害怕被報復而難以拒絕,突顯「權力結構下的無法拒絕」問題。研究設計應排除利益衝突、加強倫理審查。林綠紅呼籲參與者應知情同意、掌握獨立申訴管道,並隨時保有退出研究的權利,才能重建社會對學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