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藥基金執行率不足5成? 病團憂明年經費難支應,呼籲新藥基金盡速「法制化」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癌症新藥基金」成立後,雖編列50億元公務預算,但因流程上在建立中,截至今年10月執行率不足5成,預估2026年需求將超過39億元,若僅維持50億預算,恐難支應病友用藥,故呼籲政府將癌藥基金法制化,確保財源穩定。臺灣大學藥學院沈麗娟教授強調,癌症新藥基金能補足健保空窗期,透過「真實世界證據」評估新藥成本效益,確保病友及時用藥並提升醫療永續性。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癌症新藥基金」成立後,雖編列50億元公務預算,但因流程上在建立中,截至今年10月執行率不足5成,預估2026年需求將超過39億元,若僅維持50億預算,恐難支應病友用藥,故呼籲政府將癌藥基金法制化,確保財源穩定。臺灣大學藥學院沈麗娟教授強調,癌症新藥基金能補足健保空窗期,透過「真實世界證據」評估新藥成本效益,確保病友及時用藥並提升醫療永續性。

颱風「樺加沙」重創花蓮光復鄉,災後積水與汙泥恐成傳染病溫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醒,投入救災的「鏟子超人」須落實「裝備、飲食、清潔」三大防疫措施,以防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與腸胃炎等威脅。疾管署強調,救災時必備三大裝備為雨鞋或防水長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傷口接觸汙水、汙泥或遭生鏽鐵釘刺傷。另建議食物煮熟、飲水煮沸,並使用含氯漂白水消毒環境,以降低疫情風險。

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醫師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蔡慧珍醫師指出,甲狀腺癌若進展至晚期,可能發生復發或轉移,甚至對放射碘治療無效,患者將面臨治療選擇有限、經濟負擔沉重、生活品質下降的困境。隨著健保納入二線標靶藥物,不僅增加疾病控制的可能性,患者也不必再為龐大藥費卻步,藉由健保制度的支持,更多患者得以無後顧之憂地接受治療,持續與病魔抗衡。

泰國研究刊登於《PLOS One》指出,每日看電視超過4小時,認知障礙風險顯著上升,長時間追劇更與阿茲海默症相關;《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研究也發現,久坐追劇超過4小時會增加血栓與靜脈栓塞風險。美國心理學會提醒,下班後不宜長時間躺平追劇,最有效的紓壓方式為運動、散步、冥想、瑜伽、按摩,或與親友互動及從事需要創意的嗜好,有效讓大腦放鬆休息。

兒童的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全台兒童及青少年超過三成體重超標 。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蘇本華理事長提醒,除了遺傳,挑食、晚睡及運動不足等後天習慣也是影響身高的關鍵。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助理教授邱巧凡醫師也指出,肥胖可能導致骨齡超前,影響生長發育,甚至提早停止長高。為此,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與臺灣諾和諾德合作發布了《青春特攻隊任務筆記》,這本工具書旨在幫助孩子主動學習知識、記錄成長數據,並培養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以掌握自己的成長與健康 。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名譽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無法「根治」的慢性疾病,治療的目標是長期控制與減少發作。為響應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啟動病友治療調查與滿意度分析,調查顯示近九成病友認為另類療法無效、不推薦使用,而正規治療的滿意度也高於另類療法,朱家瑜醫師呼籲病友應回歸正規醫療,打破「根治迷思」,正規治療需要時間,但能真正改善病因,並逐步讓病情穩定。

根據頂尖生命科學期刊《Cell》研究指出,人體器官和組織大約在50歲左右會加速衰老。研究團隊將細胞比喻成一座精密工廠,人體衰老如同「工廠品管機制逐漸失靈」,細胞內部推積分子垃圾,影響「細胞工廠產能」,加速老化;其中「主動脈」是最早衰老,也是變化最劇烈的系統。此外,研究發現多種會散播衰老信號的「衰老蛋白」,研究也表明人類老化可以蛋白質為核心進行分析、量化,並可能加以調節,未來有望開發「衰老清除疫苗」,精準抗衰老。

過敏性鼻炎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疾病,而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今年將5至11歲患者納入適應症範圍,為兒少中重度塵蟎過敏性鼻炎患者提供新選擇。透過每日服用一次藥物的方式,達到長期接觸少量塵蟎萃取物的效果,重塑免疫系統,在治療1.5年後有望長期控制病情。相較傳統治療,此療法能有效改善症狀,避免學業與睡眠受到影響 。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醫師,駁斥「配方奶粉糖量等同兩罐可樂」的說法,表示配方奶主要醣類為乳糖,其濃度與母乳相近。黃醫師提醒,網路傳言嚴重誇大且具誤導性,家長務必看懂產品標示,避免被計算單位混淆。他強調,母乳有其不可取代性,配方奶粉也是安全且富含營養的替代選項,鼓勵家長在育兒路上應抱持尊重與包容的態度,避免汙名化而造成對立。

雷文虎克創辦人兼執行長徐丞志教授宣布啟動「心安專案」,消費者凡購買指定產品套組,即可至合作診所進行血液功能性檢測。首波活動串聯全台多家診所,旨在讓消費者透過數據實際驗證產品效益 。此舉將翻轉過去「憑感覺補充」的消費慣性,推動保健品市場回歸科學實證,並讓「預防醫學」真正落實於數據化健康管理,打造三方共榮的精準健康生態圈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胡朝榮醫師與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醫師指出,台灣失智人口持續攀升,而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類型。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ATT)藥物已獲許可,堪稱二十年來重要里程碑。徐文俊醫師強調,此療法透過清除毒性蛋白來延緩疾病惡化,主要適用於早期輕度認知障礙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若及早診斷並介入治療,有助於病友維持生活品質與自主能力。

今年八月起健保將「雙特異性抗體」納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第三線給付。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表示,此為癌症治療新突破,提供復發或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友及時治療選項。相較於CAR-T細胞治療,雙特異性抗體無醫院限制且可即時施打,能活化免疫T細胞、精準攻擊癌變B細胞,狀態完全緩解者,可維持超過兩年半無復發狀態,突破平均存活期僅半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