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不用花10分鐘! 研究:追劇耍廢換成「1運動」 有助促進記憶力、認知功能
若自覺近日工作時難以專注、思考遲緩,或許返家後將看影片、追劇的時間,換成「7-9分鐘的簡單運動」,對大腦的好處比想像更大?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近期刊載一則研究顯示,每日養成鍛鍊的習慣,即使不到10分鐘,也能幫助認知能力的提升,且中壯年族群也能夠得到相應的好處。
若自覺近日工作時難以專注、思考遲緩,或許返家後將看影片、追劇的時間,換成「7-9分鐘的簡單運動」,對大腦的好處比想像更大?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近期刊載一則研究顯示,每日養成鍛鍊的習慣,即使不到10分鐘,也能幫助認知能力的提升,且中壯年族群也能夠得到相應的好處。
膝關節由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脛骨與腓骨、跟前方的髕骨構成,不只是承擔負重功能,更是人體進行運動時活動頻率最高的關節之一。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指出,國人最常見的膝蓋運動傷害,以運動中強力拉扯、發生碰撞,造成肌肉拉傷、挫傷為主,表現多為組織腫脹合併疼痛。非碰撞類運動如慢跑或自行車等個人運動,則因反覆動作累積成運動傷害,可能引起髕骨肌腱炎、韌帶慢性發炎等。
運動、跑步、重訓太用力或長時間騎單車「壓太久」,都可能導致「痔瘡」突然發作,甚至嚴重脫垂?琳安診所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盧延榕表示,容易增加腹內壓的生活習慣都可能增加痔瘡機率。曾有患者因參加鐵人三項競賽,連續騎單車長達2-3小時,賽後感到肛門劇痛,才驚覺痔瘡已脫垂露出肛門口外。
天氣寒冷或寒流來襲時,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尤其「高血壓」號稱無聲殺手,一不注意就可能對心血管造成巨大傷害。所幸《加拿大心臟病學期刊》刊載研究指出,經常採取「瑜珈」運動,可以幫助改善高血壓患者的靜息收縮壓與心率,且每日僅做15分鐘就能達到效果。
目前世足賽正如火如荼地開踢,不少到足球員容易因為鏟球、盤球而摔倒;此前球星內馬爾(Neymar)於2018年世界盃中的倒地翻滾動作,更引來大批網友嘲笑。《一分鐘健身教室》史考特醫師受訪表示,足球倒地後的翻滾姿勢確實能夠減輕地面對膝蓋的衝擊,不失為保護關節的一項措施。
長者的膝蓋關節開始出現退化,甚至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該如何挑選適當的護具,才能達到保護關節的目的?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李炎諭醫師於社群分享,曾有一名老年患者膝蓋反覆疼痛2年,即使採取注射也無法完全康復。經評估後該患者除了關節軟骨退化,還合併滑液膜發炎的狀況。
重訓其實只要做到目標重量的一半,其實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歐洲生理學應用期刊》近期刊載論文指稱,鍛鍊者做出使肌肉拉長的動作──離心收縮(Eccentric Muscle Action),在此狀況下即使將訓練量、槓片重量進行減半,也能達到肌肥大與增加肌肉力量的目的。研究作者表示,該研究證實離心收縮訓練,可能是最具效益的訓練方法之一。「了解離心訓練的好處,可以讓人們更有效地花時間鍛鍊。」離心收縮「控制力量」的行為,或許比「產生力量」更為重要,因為該動作是改善肌力與提升肌肉量的重要手段。
為期四年一次的世界盃足球賽於11月20日正式開踢,不少民眾不僅緊盯直播收看賽事,看不過癮更會相揪親朋好友,在足球場上大展「足上功夫」。事實上足球運動涉及大量跑動,須運用大量腿部肌肉與膝關節盤球、踢球,若稍有不慎非常容易傷及膝蓋。
究竟該在早晨或晚間運動,才能對身體健康的效益最大?一直是學界亟欲釐清的問題。如今刊載於《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稱,早上8點至11點的運動行為,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效益最大,且無論種族、性別與年齡,都能看見清晨鍛鍊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