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生活 - 潮健康

兩性生活

她三次流產後「靠1招」成功當媽! 醫揭「習慣性流產」元兇:問題未必出在子宮

她三次流產後「靠1招」成功當媽! 醫揭「習慣性流產」元兇:問題未必出在子宮

佑昇診所主治醫師許越涵醫師強調,習慣性流產並非「命中注定」,而是需要透過系統性檢查找出原因、可以被解決的醫學問題。目前已知造成習慣性流產的原因可能與子宮結構、內分泌與代謝、免疫與凝血、夫妻雙方染色體等因素有關。現代醫學進步,可以解決許多過去讓人束手無策的難題。當發現自己有習慣性流產問題,夫妻雙方應共同面對並積極檢查,後續遵照醫囑治療,搭配適合的備孕計畫,求孕之路終將苦盡甘來。

閱讀更多 »
台灣人口「生不如死」持續負成長  醫師、立委齊聲籲:放寬人工生殖、凍卵補助勢在必行

台灣人口「生不如死」持續負成長  醫師、立委齊聲籲:放寬人工生殖、凍卵補助勢在必行

為解決少子化危機,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等人,提出9大建言。他們疾呼政府應擴大「人工生殖補助」與「凍卵補助」對象,保障女性生育自主權。文章強調,生育補助是「國家級投資」,不僅能幫助不孕夫妻,更能借鏡國際,逐步將卵巢功能下降等高風險族群納入補助,與職場友善政策並行,共同推動台灣生育率 。

閱讀更多 »
孕婦「愛喝奶茶」險喪兩命! 醫揭孕期併發症風險因子:3種飲食務必少碰

孕婦「愛喝奶茶」險喪兩命! 醫揭孕期併發症風險因子:3種飲食務必少碰

黃建榮婦產科暨台北協育試管嬰兒中心副院長黃珽琦醫師指出,孕期若飲食不當、缺乏體重控制,可能引發「妊娠高血壓」等併發症,嚴重甚至危及母嬰生命。她提醒,孕婦應避免長期攝取高糖、高油、高鹽飲食,改採地中海飲食,並補充維生素D、葉酸等關鍵營養。黃珽琦醫師強調,規律產檢、均衡飲食、控制體重與適度運動,才能在孕期為媽媽與寶寶打造最安全的環境。

閱讀更多 »

子宮內膜厚度過低,做試管嬰兒幾乎無望? 醫:仍有機會用「3階段」療程補救

黃建榮婦產科-台北協育暨試管嬰兒中心副院長黃珽琦醫師指出,當子宮內膜厚度低於7mm,著床率會顯著下滑。但子宮內膜過薄仍有機會透過「3階段」療程補救,包括增加雌激素用量、轉換為自然週期,或整合使用PRP、G-CSF等藥劑,以幫助子宮內膜增厚、修復。黃醫師提醒,應先找出內膜不足的真正原因,再與專科醫師擬定個人化對策,才能向好孕目標穩健邁進。

閱讀更多 »
誤用「假壯陽藥」不只傷肝腎! 藥師:恐引起2大致命疾病

誤用「假壯陽藥」不只傷肝腎! 藥師:恐引起2大致命疾病

知名YouTuber販售非法壯陽產品遭查,衛福部統計發現近3成壯陽品含違法西藥,恐與慢性病藥交互作用引發致命風險。藥師洪瑞德警告,偽藥常偽裝為糖果或咖啡包,可能引起心律不整、肝腎傷害甚至猝死。部分偏方也恐損害自然勃起功能,ED更可能是心血管疾病警訊。洪瑞德提醒民眾勿網購壯陽品,務必經醫師處方與正規治療。

閱讀更多 »
打PRP幫助增加懷孕率? 研究指「取卵數增加」,醫揭真相:效果眾說紛紜

打PRP幫助增加懷孕率? 研究指「取卵數增加」,醫揭真相:效果眾說紛紜

PRP雖能促進卵巢與子宮內膜修復,幫助提升取卵數與內膜厚度,對AMH低、卵巢早衰者提供新希望,但並非主力治療。黃建榮婦產科暨台北協育試管嬰兒中心副院長黃珽琦醫師指出,若濾泡已關機或內膜傷害不可逆,則療效有限。臨床可改採微刺激或自然週期累積胚胎,搭配營養補充與精準植入,提升成功率。目前PRP尚無標準指引,應與專科醫師充分溝通,制定個人化療程。

閱讀更多 »

橫跨29年緣分! 接生、凍卵皆由同一醫師操刀,她吐真實心聲:像被捧在手心上照顧

29歲林小姐赴美前選擇凍卵,由29年前為她接生的黃建榮婦產科診所黃建榮院長操刀,成功凍存24顆卵子。醫師說明凍卵流程須依AMH與荷爾蒙指數調整療程,卵巢庫存不足者也可透過「養卵加速計畫」提升成功率。若35歲前AMH低於2即為警訊,建議及早凍卵保存生育力。45歲後試管成功率僅2%,使用年輕卵子可達50%。高壓職場女性應提前規劃,並於療程中配合作息與營養調整以提升卵子品質。

閱讀更多 »

開放代理孕母挽救生育率? 醫坦言「台灣還沒準備好」:8大潛在問題需要解決

黃珽琦醫師表示,若要改善台灣低生育率問題,應先開放女性同志使用人工生殖,並逐步放寬至單身女性,建立完善法律及配套措施。對於代理孕母,他強調目前尚不成熟,應先完善立法及監管。醫師同時指出,現行人工生殖法對單身女性解凍卵子限制過嚴,倡議修改以讓更多女性掌握生育自主權。但若只靠放寬人工生殖,對國家生育率影響有限,關鍵還是改善育兒環境和完善配套措施,提供更友善的生育及育兒支持。

閱讀更多 »

3成不孕問題與男性有關! 有「寡精症」只能做試管? 醫:1狀況恐需借精生子

男性因素約占不孕成因的3成,常見原因包括精索靜脈曲張、抽菸、壓力與環境暴露。黃建榮婦產科黃珽琦醫師指出,輕度寡精症可透過生活調整改善,重度者則可能需試管嬰兒或顯微取精。若精液分析異常,建議每2日同房一次以維持精子品質。精子數過低或無精症者,若睪丸切片無法取得精子,恐須考慮捐精。性能力正常並不代表無不孕風險,備孕應由夫妻共同檢查。

閱讀更多 »

睡前性行為比睡醒更好? 澳研究指伴侶雙方「睡眠品質提升」,單獨自慰也有效果

無論是自慰或伴侶間性行為,睡前進行皆有助於提升「睡眠效率」,與無性行為情境相比可提高約1.7-1.9個百分點。研究透過腦波監測發現,性行為後夜間清醒時間減少,淺眠期縮短,顯示對入睡有益。Michele Lastella博士表示,性高潮可促進催產素、催乳素與內啡肽分泌,產生放鬆效果,並改善情緒與心理健康。不過,本研究未涵蓋失眠者,未來仍需更多樣化樣本與進一步研究驗證。

閱讀更多 »

檢查都正常仍懷不上? 三成不孕找不到原因! 醫曝:與這4大問題有關

黃建榮婦產科副院長黃珽琦指出,雖夫妻檢查正常,仍可能因高齡、精卵品質、免疫問題等因素導致「不明原因不孕」。女性若超過35歲備孕半年無果,應儘早就醫。治療上可先試排卵藥、人工授精,若無效則建議進入試管療程;其中「兩段式療程」有助提升著床率與活產率。黃醫師也提醒,掌握排卵期為助孕關鍵,可透過觀察分泌物、量測體溫、使用排卵試紙判斷排卵日,並搭配規律同房及健康生活習慣,提高自然受孕機會。

閱讀更多 »

玩交友軟體宛如「開掛」! 研究:1指標比職業、身高更重要,最多增加20%配對率

研究發現,在交友軟體上,外貌對配對成功率的影響遠超職業、身高等指標。外貌吸引力每增加一個標準差,配對機率可提升20%,而智力、個人簡介等因素僅提升約2%。無論男女,皆將外貌視為最關鍵決策依據。專家建議使用者應慎選形象照,避免陷入容貌焦慮。儘管外貌占據優勢,但研究仍具限制,未來仍需進一步觀察其長期影響。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