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重大車禍接連發生,駕駛「路怒症」爆發釀憾事? 心理師:開車最容易曝露本性
78歲高齡駕駛連環釀禍引發關注,有民眾懷疑與「路怒症」有關。心理師林萃芬指出,開車時處於無意識狀態,最能暴露真實性格與情緒。高溫潮濕、長期壓力與精神狀況不穩,皆可能觸發路怒行為。文中歸納六類高風險駕駛型態,如分裂型、性別偏見型、急煞蛇行型等,並指出停車與駕駛習慣皆為價值觀投射。專家提醒:駕駛行為是無聲心理測驗,值得留意與反思。
78歲高齡駕駛連環釀禍引發關注,有民眾懷疑與「路怒症」有關。心理師林萃芬指出,開車時處於無意識狀態,最能暴露真實性格與情緒。高溫潮濕、長期壓力與精神狀況不穩,皆可能觸發路怒行為。文中歸納六類高風險駕駛型態,如分裂型、性別偏見型、急煞蛇行型等,並指出停車與駕駛習慣皆為價值觀投射。專家提醒:駕駛行為是無聲心理測驗,值得留意與反思。
韓國研究顯示,體重過輕者自殺風險比正常體重者高出43.6%,反而體重過重或肥胖者風險降低約21–29%。專家認為,體重過輕與身體形象、飲食障礙、睡眠困擾等心理因素有關,亦可能涉及神經與肌肉生理機制。肥胖者自殺風險降低,可能與血清素濃度變化、瘦素阻抗及自殺手段有關。研究雖具參考價值,但主要針對韓國群體,仍需跨地區佐證。自殺成因複雜,若身邊親友出現異常行為應盡早關懷並尋求專業協助。
職業婦女因工作與育兒壓力導致「腦疲勞」問診人數上升,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醫師指出,此現象與前額葉功能退化有關,可能出現記憶力下降、情緒不穩等問題;建議透過藥物、心理諮商、作息調整與正念練習等方式預防或改善,並鼓勵職業婦女正視壓力、及早介入治療以恢復大腦活力。
股市動盪導致投資人情緒波動劇烈,恐引發失眠、焦慮、心悸等壓力反應。振芝心身醫學診所吳泓熹醫師指出,若長期受影響,應警覺「適應障礙」風險,建議及早透過支持性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調適情緒。面對壓力可透過建立停損點、轉移注意力與同溫層支持等方式自我調整,若情緒明顯干擾日常,建議儘速尋求專業協助,以恢復心理韌性與生活步調。
吃安眠藥仍難入睡?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醫師指出,「睡眠焦慮症」是因害怕失眠而引發的焦慮型失眠,常見於急性子、追求完美、易緊張者。患者常因焦慮導致睡前情緒緊繃,反而更難入眠。治療應結合血清素藥物與睡眠認知行為治療(iCBT),並調整生活作息,如避免咖啡因、晚睡與滑手機。若出現長期擔憂睡不著的情況,建議儘早就醫評估,避免陷入焦慮與失眠的惡性循環。
股市動盪讓人情緒低落?高敏敏營養師建議,可多攝取雞胸肉、魚類、香蕉、黑巧克力等15種「快樂食物」,幫助穩定情緒、提升快樂感。此外,水分補充也能促進血液循環與情緒調節。她提醒,排解情緒還應找出壓力源、學會放下、持續運動,若憂鬱情緒持續,務必尋求專業協助,避免心理壓力累積影響生活與健康。
冬春交替時期,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情緒波動,部分人甚至出現「季節性憂鬱症」。振芝心身醫學診所吳泓熹醫師指出,此症與日照時間減少、血清素濃度下降及褪黑激素增加有關,患者每年特定季節反覆發作,常見症狀包括情緒低落、疲倦、易怒、失眠等。治療方式包括光照治療、維生素D補充及心理諮商等,並建議患者多接觸陽光、參與社交活動、維持規律作息,家人則應給予關懷與支持,幫助患者改善情緒,遠離憂鬱困擾。
知名作家瓊瑤於12月4日辭世,消息震驚社會並引發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心理師林萃芬指出,若親友出現生活習慣紊亂、濫用酒精藥物、社交退縮、過度失望等異常行為,甚至表現出對未來的無望感或分送珍愛物品等行為,可能隱藏輕生風險。特別是當他們反覆說出「活著好累」、「做人真難」等語句時,應高度警惕,並在日常生活中提供關懷與陪伴。
台灣影音頻道《眾量級CROWD》宣布暫停更新,主理人「家寧」近日開設新頻道,但影片中談話內容與過去差異甚大,引起網友熱議,猜測這可能與「心靈成長課程」有關。對此,醫師姜冠宇建議,不必花大錢參加課程才能心靈成長,運動就是最好的選擇,有助於減壓、改善代謝、調節內分泌,並提升心情。他提醒,如參與課程或團體中感到不適應,應該果斷離開,並可利用心理諮商資源尋求幫助。
當心情低落時,許多人會依賴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抒壓,但這樣做可能讓情緒波動更大,甚至增加肥胖風險。甜食雖能短暫提升快樂感,但血糖下降後會讓情緒更加低落。張語希營養師建議避免三高食物,改吃富含營養的水果,如香蕉、藍莓等,或喝無糖果汁和草本茶,有助於抒緩壓力並提升情緒。
當心情差到食不下嚥時,營養師建議可以透過少量多餐、選擇鮮豔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來減少胃腸負擔、提高食慾。另有3大「忘憂營養素」能幫助改善情緒:維生素B群有助於提升血清素和多巴胺,Omega-3脂肪酸改善大腦功能,鎂則能放鬆肌肉、減少焦慮。黑巧克力中也含有鎂,適量食用有助於緩解壓力。保持均衡飲食並適當補充這些營養素,有助於重新找回好心情。
「夏季憂鬱症」是一種季節性情緒失調症候群,主要因天氣炎熱、濕度高或飲食習慣改變而引發。患者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焦躁易怒、失眠等症狀,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周伯翰院長建議,保持環境涼爽、減少戶外活動、適當排汗,並在必要時進行抗憂鬱藥物或心理治療。針對難治型憂鬱症,深層經顱磁刺激(deep TMS)已成為有效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