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勤勞、缺乏認同、壓抑情緒都與罹癌有關? 心理師揭7大「癌症性格」
性格不僅可能決定命運,更與個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根據過往的研究指出,個人若有特定的人格特質,可能與日後的癌症風險有關。《Psychosomatic Medicine》刊載研究即指稱,常見於心理特質理論中的「PSI六大依賴型性格特質」,可能與罹患癌症有關。第1型人格與乳癌的發生率呈現正相關;第5型人格則與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癌等癌症無關,並與其他常見癌症 (如肝癌、胰臟癌、口腔癌等等)可能有所關連。
性格不僅可能決定命運,更與個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根據過往的研究指出,個人若有特定的人格特質,可能與日後的癌症風險有關。《Psychosomatic Medicine》刊載研究即指稱,常見於心理特質理論中的「PSI六大依賴型性格特質」,可能與罹患癌症有關。第1型人格與乳癌的發生率呈現正相關;第5型人格則與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癌等癌症無關,並與其他常見癌症 (如肝癌、胰臟癌、口腔癌等等)可能有所關連。
有鑒於頑固型憂鬱症難治程度與治療方式的日益增加,精準診斷與整合實證療法需求也與日俱增。臺北榮總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醫師表示,隨著時代進步,現代人生活壓力也與日遽增;世衛組織(WHO)即預估,憂鬱症將是影響全人類造成失能最嚴重的疾病;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暴露在精神疾病的風險中。
中年時期經常「做惡夢」,要注意可能是老年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前兆?科學家認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做夢大多往往是離奇的、愉快的,卻鮮少是令人恐懼或害怕的。《eClinicalMedicine》近期刊載一則研究指出,約有17-78%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於早年更常做惡夢,且次數愈頻繁恐使病程速度加快。
不可小看心理壓力對健康的影響,過多的壓力可能會加速免疫功能的老化,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甚至感染COVID-19病毒的風險。《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就指出 ,各種社會壓力如創傷性事件、工作壓力、生存壓力以及社會性歧視等,都可能是同年齡者的免疫系統功能落差的原因。
壓力對身體的影響有多深遠?顏佐樺醫師表示,雖然未有證據顯示壓力會直接引發癌症,但已有多篇研究發現,壓力可能是引起癌症的危險因子,亦會增加癌細胞生長轉移的風險。動物實驗證實,壓力荷爾蒙與乳癌確實有相對應的關聯;此前一長期追蹤15-30年的研究指出,工作壓力較大的男性較易罹患肺癌、大腸癌、胃癌。而壓力甚至也會影響癌症治療和復原進展。
台灣受到華人教育思想深遠,做事情強調謙虛、不張揚,這樣的社會氛圍導致大眾對於「自戀者」的印象不甚理想。事實上,過度自戀者或心理學上定義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者,在工作場域中確實可能影響團隊合作、讓跨部門間的溝通效率極低:甚至有研究指稱,自戀程度較高者更不容易遵守疫情大流行下的防疫措施。
「肥胖」雖然有醫學客觀的定義,但對於體重過重者而言,一旦被貼上肥胖的標籤不但會加重心理壓力,更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形成一種「體重歧視」的惡性循環?一份回顧研究指出,針對過重者的「體重羞辱」不但會導致皮質醇上升,還會讓他們加重濫用酒精、藥物來面對負面情緒或激烈減重,造成健康與性命危險。
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時常互相影響,此前諸多研究已經表明,罹患憂鬱症後可能與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慢性病以及死亡風險有關。而生理疾病亦可能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來自《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最新研究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可能與高度憂鬱症風險息息相關。
現代人面臨緊湊的生活步調和資訊爆炸的時代,當身體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恐怕將影響到身心健康。而無形的壓力會用不同生理症狀來表現,像是頭痛、便秘、胸悶、憂鬱等,嚴重時甚至可能改變內分泌系統,影響可謂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