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讓厭食、暴食者倍增? 飲食失調「3前兆」莫輕忽
在疫情期間因過於恐慌、焦慮而暴飲暴食;或者自覺胃口全失、食不下嚥,可能是罹患「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的前兆!據《Lancet》刊載社論指出,飲食失調 是可能致殘、致命且代價高而的精神疾病,恐將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破壞心理社會功能。在新冠大流行的2年間,確診飲食失調者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當中。
在疫情期間因過於恐慌、焦慮而暴飲暴食;或者自覺胃口全失、食不下嚥,可能是罹患「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的前兆!據《Lancet》刊載社論指出,飲食失調 是可能致殘、致命且代價高而的精神疾病,恐將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破壞心理社會功能。在新冠大流行的2年間,確診飲食失調者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當中。
疫情升溫,全台家長面臨工作、家庭兩頭燒,當出現哪些徵兆時,要注意身心狀況?愛能職能治療所職能治療師蘇子茵受訪表示,家長忙於工作與照顧孩子雙重壓力下,更容易覺察到的生理狀況包括:容易疲勞、提不起勁、腸胃不適、喘不過氣、失眠、頭痛、肌肉緊繃等症狀。
隨著國內疫情每日確診數破萬,需要「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與日俱增。隔離期間難免容易產生孤獨感,若民眾自覺心理狀態變得不穩定,或本身患有心理疾病者,除了在隔離結束後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釐清病況,居隔期間、居隔後亦可養成「5種習慣」,不須花費太多時間,即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
你對生活感到滿意嗎?是否常感受到幸福感?事實上這與素有「愛情荷爾蒙」之稱的催產素息息相關。催產素已被證實與渴望親密行為、培養社交能力有關;近期《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催產素的分泌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與同理心,使個人願意採取更多的良善措施,形成「正向循環」。
現代人愈來愈難得到快樂?肇因於工作與經濟壓力,若平時無適當管道做抒解,負面情緒恐怕將發展成心理疾病,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民眾若自覺情緒低落、負面情緒無法抹消,諸多研究已證實,下列措施能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或許有助於獲得更高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隨著本土確診人數暴增,突然自覺心悸、頭暈、胸悶,時刻擔心自己也確診?小心是壓力過大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捷思身心醫學診所身心科李旻珊醫師受訪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相當多樣,並且可能發生在不同部位,患者往往因為這些症而在各科掛號看診,身體檢查卻沒有明顯問題,容易影響日常生活。
明天會不會被感染?這兩天一直咳嗽怎麼辦?疫情之下,許多人愈來愈容易對未來感到憂心、焦慮。捷思身心醫學診所身心科李旻珊醫師指出,焦慮症特徵是對大小事感到緊張不安,對於未來預期發生的事,即使對常人而言並不重大,焦慮症患者就可能因為過度焦慮而出現坐立不安、異常緊張,甚至注意力無法集中,腦中一片空白。
擁有哪些特質,在職場上較能「無往不利」?此前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研究表明,主管擁有「優秀領導力」、「獨樹一幟的管理風格」,以及與「員工更親密」,是構成優秀領導者的3大要素之一。如今刊載於《SAGE Journal》的研究指出,在工作中展露出「親和力」,對於公司氣氛、團隊凝聚力而言都有正向的效果。
國內Omicron疫情升溫,雖然確診案例以輕症者居多,仍造成民眾不小的擔憂與恐慌。若不幸染疫且需要「居家隔離」者,應特別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Frontiers in Psychiatry》刊載研究指出,居家隔離期間傾向「久坐不動」,可能有更高機率產生憂鬱、焦慮與壓力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