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COVID-19更容易憂鬱、記憶力退化?研究:恐與缺氧造成大腦病變有關
COVID-19病毒感染不但可能引發重症和死亡,即便經過治療之後痊癒,仍可能會造成嚴重後遺症。義大利IRCCS San Raffaele科學研究所神經影像學團隊追蹤COVID-19感染者,從住院後亞急性期(Subacute phase)到出院後10個月,有一定比例出現認知功能改變、憂鬱情緒障礙、創傷後症狀群(PTSD),部份症狀甚至持續到感染痊癒之後。
COVID-19病毒感染不但可能引發重症和死亡,即便經過治療之後痊癒,仍可能會造成嚴重後遺症。義大利IRCCS San Raffaele科學研究所神經影像學團隊追蹤COVID-19感染者,從住院後亞急性期(Subacute phase)到出院後10個月,有一定比例出現認知功能改變、憂鬱情緒障礙、創傷後症狀群(PTSD),部份症狀甚至持續到感染痊癒之後。
總是覺得心情沮喪、提不起勁,對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沒有興趣,是憂鬱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成年人罹患憂鬱症(或稱重鬱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風險比一般人所想更高。根據統計,目前全球高達2.64億人有憂鬱症困擾,是影響成人健康的普遍疾病。德國最新研究認為,適當的運動訓練,能夠減少憂鬱症狀並改善病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國內外疫情持續,防疫生活壓力大,容易引起焦慮、憂慮等情緒問題。不少人透過吃甜食抒發心情,但要注意甜食攝取過量,不旦造成身體負擔,也容易導致體重上升,增加肥胖機率。Sunny營養師提醒,要對抗憂鬱及焦慮,可從均衡飲食和攝取幫助穩定情緒的營養素著手。Sunny營養師受訪指出,飲食中不少營養素與穩定情緒有關,如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包含了DHA、EPA,都對情緒穩定有幫助。國人普遍有鈣質攝取不足問題,而鈣質具有穩定情緒的功能,建議攝取牛奶、小魚乾、黑芝麻、深綠色蔬菜,可補充鈣質攝取量。
今年五月份,新冠肺炎疫情重重震撼了台灣。在全民齊心努力兩個半月後疫情逐步趨緩,由三級警戒降為二級警戒。不過,百業復甦的同時,有一群人的心理健康卻岌岌可危--他們是已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國外研究顯示罹患新冠肺炎且病況嚴重者,有32.2%會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PTSD);14.9%會有憂鬱症狀;14.8%會有焦慮症狀。大家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康復了之後反而會有這麼多心理問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康復者在疫情期間經歷的狀況,或許會更能體會他們的心情,並知道如何協助他們喔。
愛吃甜食、喝含糖飲料已成為全台灣人民的一種習慣,也造就了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疾病常常在每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出現。事實上,過量的糖分攝取不只會影響到身體器官的運作,對於個人的心理狀態可能也會有影響。近日一則美國研究就顯示,嗜糖過度可能會造成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侵略性人格變強,甚至與過動症、躁鬱症等等心理疾病都有關聯。
羨慕手中握有大把鈔票、名氣紅遍大街小巷的成功人士嗎?一般人會羨慕這些成功人士,是因為他們的戶頭當中有一般人窮盡一生都賺不到的金錢,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認為只要達成「財富自由」,也會連帶擁有一輩子的快樂。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根據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健康與社會行為》期刊(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等諸多學術研究皆顯示,成功人士光鮮亮麗的表面背後,其實更容易藏著哀傷與憂愁。
憂鬱症為所有心理疾患中盛行率最高的疾病,憂鬱症終生盛行率為百分之5至17,也就是說一百人中有5至17人在一生中會罹患一次憂鬱症。讀者們通常會對憂鬱症有許多疑問,讓我們透過以下四點來認識憂鬱症,並學習如何幫助罹患憂鬱症的親友吧。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保有正能量、每天能過得無憂無慮,但無奈人生就是會充滿挑戰,如果心理上無法跨過環境帶來的困難,就可能會引發憂鬱或焦慮的情況。因此,關於「正念」的概念在近年就十分受歡迎。根據《台灣正念工坊》的資料,正念是「有意識地知道當下的身心與環境,並保持客觀、允許、不評判的態度」。做為一種增加幸福感和減少壓力的方式,正念的觀念變得越來越流行。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就針對正念對人們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隨著手機鏡頭的畫素越來越高,人人都變成了拍照高手,許多網紅、網美更是透過唯美的自拍清涼照來博得粉絲的目光。自拍風氣盛行也造成社會事件,今年6月27日一名女性在高雄派出所前拍攝「全身裸照」,將拍攝成品上傳個人社群平台,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深究時下自拍風氣的背後,除了與追求社群互動的欲望有關,大眾更需要瞭解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認為,透過深入分析自拍者的人格,可以觀察到許多豐富的訊息。
隨著三級警戒發布,公司行號、學校改為在家上班、上課的形式之後,上班族與學生省去了通勤的時間,相對來說可以在家賴床的時間也增加了。有些人因為這樣就把晚上打電動、吃宵夜的時間拉長,認為反正明天早上可以比較晚起,對身體也沒差;不過根據美國醫學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刊載的最新研究顯示,這樣貿然改變生活作息,對身體其實並不會比較好,甚至還有可能提升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身為大學生,你是否常被身旁的長輩說當學生很幸福、無憂無慮呢?事實上大學生的煩惱可多了!不信你去看看Dcard的文章就知道:學期初得為了搶課而操心;學期末還得抱佛腳以防明年變成學弟妹;去國外念大學「怕綠光罩頂」、男友跟人跑;疫情變嚴重了還得煩惱是否要回老家或待在宿舍……只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學生的似乎也沒比較好念。好消息是,根據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只要摸摸毛孩們10分鐘,你的壓力和無助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紓解!
Covid-19病毒大流行,直接改變了人類現階段的生活方式。防疫警戒也導致企業減班、失業率上升、親子家庭關係緊張等等現象,再加上疫苗施打未普及,各國都有第三波疫情升溫現象。這段疫情黑暗期內,許多人每天在絕望與孤獨中度過。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認為,要減少非常時期的絕望與孤獨感,可以透過建立明確目標來改善心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