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密碼

「抗壓性」太強更傷身?  醫曝後果:生理、心理狀態恐「全面崩壞」

「抗壓性」太強更傷身? 醫曝後果:生理、心理狀態恐「全面崩壞」

「抗壓性」能幫助個人順利完成工作、獲得成就感,卻也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起嚴重的心理問題?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奕安醫師接受專訪表示,每個人面對高壓時都有不同應對模式,若運用得宜,確實能夠幫助個人獲得更高的成就、並實現自我成長。不過,在亞洲較為高壓的社會氛圍中,「抗壓性高」有時等同於「過度忍耐」,情緒一口氣爆發就可能引起嚴重的心理疾病。

閱讀更多 »
什麼是「高敏感人格」? 心理師「1概念」釐清:用對地方像獲得「超能力」

什麼是「高敏感人格」? 心理師「1概念」釐清:用對地方像獲得「超能力」

近期社群對於「高敏感人格」(HSP)的討論熱烈,不少民眾對於該人格呈現的特質有所共鳴。新竹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現任覓汨心理治療所心理師林肇賢臨床心理師指出,事實上高敏感人格並非嶄新的概念,早在1940年,德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ürgen Eysenck)已簡單地將人類的性格分為「內向人格」與「外向人格」,其中內向人格即有諸多特質與高敏感人格類似。

閱讀更多 »
有沒有「同理心」跟性別有關?  小鼠研究:實體接觸助增加「利他行為」

有沒有「同理心」與性別有關? 小鼠研究:實體接觸能增加「利他行為」

對同類抱持「同理心」而產生利他行為,並非人類獨有,連老鼠亦然?社會性自私行為與利他行為的複雜成因,一直是科學關切的對象,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最新研究指出,小鼠是否做出「利他」或「自私」行為,受到對象是否為活體同類以及對象的熟悉程度影響。其關鍵在大腦中的杏仁核、前額葉的神經連結。

閱讀更多 »
自閉症是「大腦發炎」所引起?   醫:2-3歲是關鍵期!  「1檢查」速測孩子腦部狀態

自閉症是「大腦發炎」所引起? 醫:2-3歲是關鍵期! 「1檢查」速測孩子腦部狀態

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近期在海內外引發熱潮,也讓民眾更加認識有關「自閉症」的相關資訊。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醫師表示,目前醫學上對自閉症的成因尚無定論,普遍認為是生理因素病變導致。不過,自閉症患者近年確診比例年年增高;且根據2020年衛福部統計,確診人數在近20年來成長約8倍之多。究竟自閉症的成因為何?又要如何得知孩子是否罹患自閉症?

閱讀更多 »
邊緣人更短命?  研究曝「孤獨感」使生物年齡老1.65歲:比吸菸還「折壽」

邊緣人更短命? 研究曝「孤獨感」使生物年齡老1.65歲:比吸菸還「折壽」

可別小看「孤獨」所造成的潛在心理問題!長期孤苦無依、遠離群體生活,心理疾患恐將影響「生理年齡」,造成預期壽命縮短。根據《Aging》期刊近日所刊載的研究指出,孤獨感相較吸菸、飲食習慣或壓力,更容易加速「生理性老化」,平均而言較健康正常人衰老了1.65歲。

閱讀更多 »
地震完仍餘悸猶存?  醫示警:出現「2大症狀」  恐為急性壓力症候群徵兆

地震完仍餘悸猶存? 醫示警:出現「2大症狀」 恐為急性壓力症候群徵兆

受到天災人禍影響,雖然沒有受傷,但內心仍會出現焦慮的反應?萬芳醫院精神科急性病房主任邱一航醫師接受專訪表示,遭逢重大災害者可能變得很緊張、失眠,甚至罹患急性壓力症候群(ASD),持續為3天至1個月;而症狀若持續1個月以上,則要懷疑是否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閱讀更多 »
孩子語不成句、注意不集中!  恐為「自閉症」前兆? 「10大要點」助判斷

孩子語不成句、注意不集中! 恐為「自閉症」前兆? 「10大要點」助判斷

學齡前幼兒說話「無法成句」、且專注度不足,可能是罹患「自閉症」的跡象?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新生兒科醫師杜小昕醫師指出,診間有一男童在接受注射預防針之前,媽媽與醫師透露,鄰家同是3歲的小孩,已有說話構句的能力,但自己的孩子還是咿咿呀呀、講不出成句的話。這位媽媽自責地認為,自己忙於工作、將孩子送給褓姆帶,是否自己疏於教養,導致孩子還不會說話。不過,後來經醫師問診後,竟意外得知該男童有自閉傾向。杜小昕醫師認為,泛自閉症的小孩是先天性,非父母教養問題。經推薦接受早期行為療育,目前已慢慢找回孩子的正常行為模式。

閱讀更多 »
研究:咖啡喝太多與「幸福感下降」有關!  一天超過4杯當心「8大副作用」

研究:咖啡喝太多與「幸福感下降」有關! 一天超過4杯當心「8大副作用」

不少上班族有喝咖啡的習慣,期望透過咖啡因活絡思緒、減輕疲勞;過往更有研究宣稱,定期攝取咖啡能促使快樂荷爾蒙「多巴胺」與腎上腺素分泌,產生「幸福感」與興奮感。不過,根據近期發表於《PLOS One》期刊的分析表明,咖啡因與促進幸福感關聯不大,大量飲用甚至與長期幸福感下降有關。

閱讀更多 »
不只血清素太低!  醫曝憂鬱症治療關鍵:多運動 + 定期服藥效果更佳

不只血清素太低! 醫曝鬱症治療關鍵:多運動 + 定期服用藥效果更佳

近期有一研究稱,憂鬱症的發生與腦內「血清素濃度」無直接關聯,推翻過往學界對憂鬱症的普遍認知。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沈武典醫師受訪指出,過往針對憂鬱症的分析與教科書,皆指向憂鬱症確實與腦部血清素濃度不足有關,研究結果不可一概而論,治療方面更該「多管齊下」,患者預後恢復也能更佳。

閱讀更多 »
憂鬱是自殺重要導因!  國人20%可能有「憂鬱症狀」不自知?  教授:勿再諱疾忌醫污名精神醫療

憂鬱是自殺重要導因! 國人20%可能有「憂鬱症狀」不自知? 教授:勿再諱疾忌醫污名精神醫療

艾成驚傳墜樓過世震驚各界,引起國人關注憂鬱症治療與照護議題。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臺灣大學護理學系教授吳佳儀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憂鬱不只是最重要的自殺風險因子,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風險因子,沒有及時求醫及完整治療,不單影響正常生活能力,亦容易萌生絕望與自殺念頭。

閱讀更多 »
身邊有親友憂鬱症  如何提供協助與陪伴?   心理師籲從「3面向」著手

身邊有親友憂鬱症 如何提供協助與陪伴? 心理師籲從「3面向」著手

藝人艾成日前傳出墜樓身亡,震驚台灣演藝圈。聯青診倪家珍心理師表示,身邊若有家人被診斷有憂鬱症,不僅可能無法工作,嚴重時還需要多人照顧與陪伴。雖有家人陪同在側,但一人生病卻往往讓全家都壟罩在鬱悶心情中。面對這種狀況,親友該如何幫助患者度過難關?心情又如何調適?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