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健檢報告顯示無大礙!為何身體小毛病仍層出不窮?
健檢報告明明顯示身體無大礙,脹氣、頭暈、疲倦等小毛病仍然層出不窮,竟可能是身體默默「食物過敏」的警訊?從事健檢工作將近25年的美兆健檢診所林美秀醫師表示,不少民眾花費上萬元健檢,胃鏡、腸鏡都沒有顯示出異常,但卻常犯惱人的小毛病。這些「查不出病因」的慢性不適,可能正是因為過敏反應,導致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
「其實我自己就是食物過敏的最佳案例:早年我總是感到頭暈不適,一直以為是低血壓導致,鑽研預防醫學多年後,才發現原來我對『雞蛋』過敏,每天吃蛋讓我體內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林美秀醫師分享,臨床最常碰到的慢性致敏食物前三名,正是「牛奶、雞蛋、小麥」--3種極為常見、方便取得,且普遍大眾常吃、甚至天天攝取的食物。
不胖、不菸不酒仍血管硬化! 「慢性食物致敏」竟是癌症潛在因子
慢性食物致敏是一種低度但持續性的免疫反應,與急性過敏如吃蝦導致呼吸困難、吃堅果起蕁麻疹等狀況不同,雖少有立即性危險,但經常食用卻可能在不知不覺間累積發炎物質,引發各種難以歸類的症狀,讓人「沒病卻一直不舒服」。林美秀醫師指出,這些發炎反應也會緩慢地傷害血管健康,成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潛在因子。
「許多人看起來不胖、不菸不酒,但血管卻提早硬化,往往就是慢性發炎在作祟,而致敏食物可能就是其中一個關鍵!」

提供「戰場情報」制定飲食策略 慢性過敏原檢測揪出發炎禍害
若健檢報告找不出異樣,但仍出現疲倦、頭暈等症狀,可透過「IgG4慢性過敏原檢測」進一步釐清身體狀況,該檢測以「身體和食物的互動」角度切入,幫助找出導致發炎的潛在食物來源;簡單抽血即可檢視40項常見食物與環境因子的免疫反應強度。林美秀醫師表示,過敏原報告如同「戰場情報」,可大致分為高風險、中度與輕度反應,幫助檢測者制定日常飲食策略:
.高度致敏食物:建議完全避免。
.中度反應:視症狀強度,盡可能減少攝取。
.輕度反應:無需完全禁食,但應避免在身體壓力大時食用。
林美秀醫師說明,過敏是內在壓力的一種表現形態,當外在壓力較少時,身體也較能容納內在壓力,「我就曾建議牛奶過敏的個案週一到週五上班時不要碰牛奶,但週末輕鬆時想喝杯拿鐵就比較沒問題。」林美秀醫師也指出,自己因雞蛋過敏,平日完全不碰任何雞蛋料理,但假日偶爾還是會去吃蛋炒飯。

飲食調整後再也不疲倦、頭暈! 醫揭改善最明顯「3大症狀」
林美秀醫師提出長期臨床觀察經驗,透過IgG4檢測找出慢性食物過敏原,並進行飲食調整後,改善最明顯的前三名分別為:
1. 疲倦、頭暈、頭痛:過去常被誤認為是睡不好、壓力大或低血壓。
2. 腸胃道問題:脹氣、便祕、腸絞痛、排氣異味,這些症狀多數人已習慣忍耐,但可能與長
期吃入的致敏食物有關。
3. 皮膚狀況:濕疹、青春痘、皮膚搔癢、異位性皮膚炎等。
除了接受過敏原檢測,林美秀醫師也鼓勵民眾撰寫「過敏日記」,當身體出現突發性不適,例如頭暈、疲倦、腸胃問題等狀況,可以試著回顧過去24小時在「食衣住行」上的變化並加以記錄。「例如有一次我在上班時莫名疲倦,後來發現那天開會時有接觸到百合花,才知道百合花香也會對我造成過敏,這就是透過日記找出來的!」
最後,林美秀醫師再次強調,如果長期都屬於「健檢無異常,但人就是怪怪的」,不一定是外在壓力或者年紀問題,也別盲目嘗試偏方或保健品,建議事先透過過敏原檢測找出讓身體發炎的「隱形敵人」,終結身體的內戰並邁向更健康的人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