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醫美盛行,淚溝與眼周的玻尿酸微整需求飆升,卻也成為求美者最常「踩雷」的區域。PTT、Dcard等論壇更是不時出現網友們討論「微整後悔想打降解酶」、「怕降解酶越溶越凹」的焦慮貼文。到底降解酶是什麼?會不會把臉「溶」到比原本更凹呢?對此,粹究美學診所院長楊仕安醫師客觀分析,表示「關鍵在劑量與定位精準」;只要操作得宜,造成永久性體積流失的風險極低,民眾大可不必過度恐慌。

眼周打玻尿酸易踩雷!為何「降解酶」能挽救?
眼周皮膚厚度極薄,血管與淋巴路徑複雜,加上表情活動度高,若微整注射過淺,或使用不適宜的玻尿酸產品,很容易造成術後慢性水腫、藍灰色陰影(俗稱廷得耳效應)、或呈現不自然的硬塊感。遇到這些「填太淺、放太多、位置不對」的狀況,臨床通常以注射「降解酶」進行校正,但究竟降解酶是什麼?為什麼能改善打壞的玻尿酸呢?
楊仕安醫師解釋,降解酶是一種學名為「透明質酸酶」(Hyaluronidase)的水解酵素,主要用於溶解玻尿酸,讓注射部位恢復原貌。「降解酶就像精細的剪刀,切斷玻尿酸鏈結與交聯點後,就能讓玻尿酸回到容易代謝的小分子狀態,再被身體自然分解。」楊醫師引用研究指出,以眼周玻尿酸來說,通常施打降解酶24–48小時內,即可顯現良好的玻尿酸溶解效果,因此常用於術後調整,或處理如血管栓塞、壓迫等急性併發症。值得一提的是,過往降解酶未獲得合法藥證,近年透過衛福部專案,可供符合資格的醫療院所申請引進,也使玻尿酸療程更具明確的救援制度與流程依循。

▲降解酶可溶解玻尿酸為細小分子(圖片來源:《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降解酶會越溶越凹嗎?醫師呼籲免恐慌
降解酶的顯著效果,也引起網友們擔憂會不會「越打越凹」、反而傷害了自身原有的組織,因此在網路上掀起不少討論。對此,楊仕安醫師說明,降解酶是一種具有專一性的催化劑,主要針對玻尿酸作用,並不會直接破壞正常膠原蛋白或皮膚組織。即使人體天然的玻尿酸結構與微整所使用的玻尿酸相同,的確也會受降解酶影響,但皮膚中的玻尿酸本來就有高速汰換的機制:據2021年《JCAD》期刊顯示,皮膚內玻尿酸自體恢復速度極快,約在15至20小時即可再生完成,最長不超過48小時,因此即使被酵素降解,很快即能合成補回。

▲網友對於降解酶的副作用感到擔憂(圖片來源:網路)
「在正確施打的前提下,注射完降解酶雖然會經歷短暫的體積低谷期,但隨著生理回補與發炎消退,外觀會穩定回到原本未填充前的樣貌,所以無須擔心降解酶會愈溶愈凹。」楊仕安醫師進一步澄清,有些患者認為降解酶注射後好像變得更凹了,其實可歸咎於兩大原因:第一是原本已「習慣」數週至數月玻尿酸填充的狀態,一旦體積消失後,帶來的反差可能產生對比效應,讓人誤以為凹陷更明顯;第二則是玻尿酸所造成的發炎水腫,在降解酶作用後會同步消失,因此體積減少的是「填充劑+水分」的總和,其實原有的皮膚狀態並未流失。
避免降解酶副作用:施打位置與劑量判斷是關鍵
楊仕安醫師強調:「避免降解酶過度消融的關鍵在於『判斷劑量與注射部位』」。因此建議由原本施打玻尿酸的醫師進行降解,以確保施打位置的精準性,且治療時應以局部、定點、少量策略使用,並依殘留位置與產品性質調整。至於降解後什麼時候能重新填補玻尿酸呢?楊醫師認為最好觀察至少1–2週、確認形態穩定且無殘留結節再規劃,方可達到更適宜的理想效果。
降解酶的正確使用,固然讓玻尿酸的注射多了一分可逆性,也提供玻尿酸療程更多可以調整的機會。但楊醫師不忘提醒,比起術後挽救,更重要的是在術前謹慎選擇,尋求具豐富經驗與嫻熟技術的醫療團隊,讓療程設計貼合個人的條件與目標,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並讓效果一次到位、安心變美不踩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