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癬共病問題遍全身 皮膚科醫學會最新指引:朝病灶「清零」目標邁進
秋冬氣溫急轉直下,溫度刺激易使皮膚疾病的病灶惡化。臺灣皮膚科醫學理事暨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指出,天氣漸轉陰冷,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和乾癬惡化的狀況頻繁,尤其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與乾癬性關節炎、虹采炎、心血管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有關。
秋冬氣溫急轉直下,溫度刺激易使皮膚疾病的病灶惡化。臺灣皮膚科醫學理事暨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指出,天氣漸轉陰冷,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和乾癬惡化的狀況頻繁,尤其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與乾癬性關節炎、虹采炎、心血管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有關。
「乾癬」是種免疫異常的疾病,不僅影響皮膚與關節健康,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心理疾病風險。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昀臻醫師受訪表示,過去乾癬治療方式主要依賴口服藥物、外用藥膏和照光等傳統方式。但隨著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發展,更多尖端治療可作為控制疾病的武器。
皮膚若出現紅斑、發癢或鱗狀脫屑等狀況,別急著自己買藥亂擦,有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乾癬」的警訊?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昀臻醫師在《生醫時代》專訪中指出,乾癬又稱「銀屑病」,也因病灶部位的皮膚粗糙如牛皮又稱為「牛皮癬」。
近期天氣乍暖還寒,季節交替之時更容易讓皮膚疾病「大爆發」?不少濕疹、乾癬患者的症狀反覆發作,皮膚癢到影響生活作息,殊不知攝取特定的「地雷食物」,正可能是造成敏感體質的毒藥。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提醒,如果皮膚症狀總是反覆發作且治不好,就要多注意避開以下10大類食物一段時間。
33歲陳小姐在坐月子期間出現皮膚異常,膿疱從眼周、嘴巴、脖子蔓延到手肘、臀部,全身皮膚皺褶與關節處嚴重潰爛。起初看了2、3家皮膚科診所,前後用藥數次效果都不盡理想。在醫師建議下住院治療後,才終於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期間甚至因免疫力低下,必須送入加護病房插管使用葉克膜,與死神拔河1個月後才撿回一命。
皮膚出現搔癢、紅疹,甚至有出現大小不一的水疱破皮,別以為只是一時過敏,有可能是「類天疱瘡」發作,嚴重者甚至需要住院,還有感染、死亡風險?由於類天疱瘡好發於長者族群,除了用藥照護上需要特別注意,不少病人更合併有糖尿病問題,特定血糖藥可能會增加類天疱瘡風險,應及時就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30歲的李小姐因工作因素必須穿著「包鞋」上班,因長時間站立導致雙腳大姆指外側長期受到壓迫,且逐漸產生腫痛的狀況。起初以為只是鞋子不合腳等小問題,豈料至門診由醫師診斷後,才發現腳趾嚴重「凍甲」,且已引發「甲溝炎」,需要用藥才能改善症狀。
不少愛美人士或女性,深怕冬天的空汙與乾燥空氣影響肌膚的健康程度,讓平時的保養工作更加窒礙難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翁子玉醫師接受專訪表示,冬季的肌膚保養原則,需多加重視「保濕」的重要性;並避免任何使膚況惡化的「NG行為」。
究竟該在早晨或晚間運動,才能對身體健康的效益最大?一直是學界亟欲釐清的問題。如今刊載於《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稱,早上8點至11點的運動行為,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效益最大,且無論種族、性別與年齡,都能看見清晨鍛鍊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
指甲周邊皮膚「長倒刺」,是因為身體缺乏營養所造成?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醫師受訪表示,指甲長倒刺的主因是皮膚經外力撞擊、摩擦,或修剪指甲時剪到表皮等行為導致;網路盛傳的「營養不足論」,實際上與指甲組織變薄、指甲生長不全有關,例如接受化療導致指甲變色、缺鐵導致湯匙甲,不見得是長倒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