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海嘯難抵擋! 如何兼顧輕症防範家人染疫? 醫師「必學4招」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全台已累積超過98萬人(截至5月18日)曾感染新冠肺炎,親友確診、甚至全家確診的狀況時有耳聞。在急診室大排長龍、醫療量能吃緊的狀況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陳宥達醫師呼籲,與病毒共存的過程仍需民眾共同配合;感染Omicron者以輕症居多,雖傳染力強但只要事先做好準備、實是無須過度恐慌。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全台已累積超過98萬人(截至5月18日)曾感染新冠肺炎,親友確診、甚至全家確診的狀況時有耳聞。在急診室大排長龍、醫療量能吃緊的狀況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陳宥達醫師呼籲,與病毒共存的過程仍需民眾共同配合;感染Omicron者以輕症居多,雖傳染力強但只要事先做好準備、實是無須過度恐慌。
本土確診人數邁向洪峰期,居家照護與居家確診時應做好哪些萬全準備?全煜耳鼻喉科診所、耳鼻喉科林岱樓醫師指出,「體溫計」是家中必備用品,可準備耳溫槍或是腋溫計,也要注意專用電池。林岱樓醫師表示,如果確診輕症或是居隔在家,非常焦慮或擔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可以考慮準備「製氧機」與「氧氣瓶」,能在短時間內提供較充足的氧氣量。
確診人數連日創新高,要補充哪些營養維持良好免疫力?簡鈺樺營養師指出,感染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如小朋友、年長者,應特別注意蛋白質是否攝取足夠。人體的免疫力是一種「系統性」的組成,從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到免疫分子,都需要有蛋白質這個材料構成。因此,要維持良好免疫功能,蛋白質吃得夠最重要。成人蛋白質攝取建議約為0.8-1g/每公斤。
為何食物會導致人體過敏?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當食物中的某種物質透過飲食進入體內,若被免疫系統當作「病原體」,並啟動各種免疫反應,可能將造成身體的極度不適。食物過敏的現象,推測可能為腸道免疫機制出現變化、進而導致體質改變。成人食物過敏與小兒過敏不同,一旦誘發很難再恢復至未過敏的狀態。
新冠疫情再度於國內延燒,欲避免中重症或住院的風險,除了平時做好防疫措施,適度的運動鍛鍊增強心肺功能,也對染疫後的身體狀況有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近日發布的研究指稱,施打疫苗後每日至少鍛鍊90分鐘,將有助於提升體內的抗體濃度,對疫苗副作用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異性戀平常「玩太大」,不小心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下場恐怕比男男性行為者更慘?《PLOS Pathogens》近期刊載的研究指出,異性戀者感染HIV病毒後,毒性將「更為致命」,且相較於同性戀者,病毒更容易發展成為愛滋病。
美國傳出全球第三例、女性首例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毒)感染者接受「幹細胞移殖」治療後痊癒的「紐約病人」個案。報告宣稱,幹細胞治療不只治癒這名64歲女性的急性骨髓白血病,在她體內也已14個月偵測不到任何HIV病毒。顯示基因治療有望引領科學朝治癒HIV的方向繼續進展。
科學家在過去數十年間,針對蒼蠅、老鼠的大量動物實驗中發現,限制熱量攝取有助於延長生物體的壽命。不過,人體是否能夠因此得到相同益處,仍無大型實驗數據能夠直接證明。耶魯大學研究團隊宣稱,限制熱量影響了一種與延長健康壽命有關的蛋白質「PLA2G7」,確實能夠減少慢性發炎,也增加了T細胞的數量。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新刊登的報告,反轉了Omicron傳播力強而毒性弱的看法。哈佛大學醫學院與美國麻州總醫院的共同研究指出,與Delta變體相比,Omicron病毒在南非地區的傳播速度確實有所下降,重症與死亡人口也比先前的疫情大流行時來得更少。但是,這並非因為Omicron的感染力比起Delta較衰弱。相反地,先前大規模的Delta病毒感染,導致南非人口普遍具有一定免疫力,得以抵擋Omicron病毒的大舉入侵。
除了政府一直宣傳的多洗手、少出入人多室內場所、避免手接觸眼口鼻、戴口罩等相對消極的措施,實際上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積極提升個人免疫力、戰勝病原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