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疱疹比「分娩」更痛  醫揭「6大族群」最危險:採取預防措施才是遠離皮蛇關鍵

帶狀疱疹比「分娩」更痛 醫揭「6大族群」最危險:採取預防措施才是遠離皮蛇關鍵

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起,美國數據統計,40歲以上成人高達99.5%感染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根據統計,台灣人約每3個人就有1人終生可能罹患至少一次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高盛行率及可能伴隨而來的疹後神經痛,是台灣民眾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

中年男子有一半罹患「攝護腺肥大」?  醫提醒:不及時治療恐損男性雄風

中年男子有一半罹患「攝護腺肥大」? 醫提醒:不及時治療恐損男性雄風

每年11月又稱為「Movember」(鬍子月、男人月),旨在鼓勵在大眾多加關注男性健康,例如攝護腺癌、睪丸癌、憂鬱症、男性排尿障礙等相關疾病,並藉此提高社會對於男性疾病的認知。其中「攝護腺肥大」更是男性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

肺癌奪十大癌症首位  她不抽菸腫瘤2公分全無症狀!  醫揭肺癌風險與預後差別

肺癌奪十大癌症首位 她不抽菸腫瘤2公分全無症狀! 醫揭肺癌風險與預後差別

衛生福利部110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公佈,國人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其中「肺癌」首次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人數首位,發生個案來到16,880人,更是男女性癌症發生數第二名。過去肺癌發生期數偏晚,導致死亡率高,存活率低。

不只控制血糖更要器官保護!  糖尿病治療「典範轉移」:體重、血糖、風險因子應並重

不只控制血糖更要器官保護! 糖尿病治療「典範轉移」:體重、血糖、風險因子應並重

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指出,全球超過十分之一人為糖尿病患者,且其中高達90%為第2型糖尿病,對此,2023年世界糖尿病日的衛教宣導呼籲人們「瞭解風險、認識應對」(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

最新「十大癌症」結果揭曉:「胰臟癌」首次擠進榜單!  「它」擠下大腸癌成新任癌王

最新「十大癌症」結果揭曉:「胰臟癌」首次擠進榜單! 「它」擠下大腸癌成新任癌王

最新「十大癌症」結果公布!依據衛福部110年(2021年)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109年下降4.8人。110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

肺癌檢測、開刀「一條龍搞定」?  醫揭整合型手術優勢:躺著就能一次將肺結節根除

肺癌檢測、開刀「一條龍搞定」? 醫揭整合型手術優勢:躺著就能一次將肺結節根除

奇美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蘇英傑醫師說明,隨著世衛組織(WHO)揭示肺癌成為全球癌症最大殺手,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臺灣醫療界也對此積極應對。儘管近9年臺灣肺癌死亡率持續走低,但2022年肺癌仍奪走10,053名(43.1%)寶貴生命,幾乎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4%)。

乾癬症狀不只影響皮膚?   延誤就醫恐失明、關節發炎!  醫曝「3步驟」快速釐清病情

乾癬症狀不只影響皮膚? 延誤就醫恐失明、關節發炎! 醫曝「3步驟」快速釐清病情

皮膚若出現紅斑、發癢或鱗狀脫屑等狀況,別急著自己買藥亂擦,有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乾癬」的警訊?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昀臻醫師在《生醫時代》專訪中指出,乾癬又稱「銀屑病」,也因病灶部位的皮膚粗糙如牛皮又稱為「牛皮癬」。

頸部腫塊「推不動」是癌症?  甲狀腺癌精準治療曙光:二線標靶治療反應率破五成

頸部腫塊「推不動」是癌症? 甲狀腺癌精準治療曙光:二線標靶治療反應率破五成

頸部周圍摸到不正常的「固定」腫塊,要當心是甲狀腺癌徵兆?據109年癌登資料顯示,甲狀腺於十大癌症中位居第七名,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四位,女性發生率高出男性三倍,國內名人如李明依、寶媽皆曾發現甲狀腺癌。

年輕乳癌預後差、晚期多?  醫揭「精準治療」關鍵:3種乳癌患者必做基因檢測

年輕乳癌預後差、晚期多? 醫揭「精準治療」關鍵:3種乳癌患者必做基因檢測

臺灣乳癌一年新增個案約17,000人。乳癌不只是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人數增加比例也位居十大癌症中前三名。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國人乳癌個案絕對人數上升,雖然發生率高峰往後移,但停經前乳癌比例高達32%,高於歐美地區的25%。

腹痛、脊椎側彎是「叢狀神經纖維瘤」作怪?  醫揭神經纖維瘤原因、症狀與治療困境

腹痛、脊椎側彎是「叢狀神經纖維瘤」作怪? 醫揭神經纖維瘤原因、症狀與治療困境

找不到原因長期腹痛,或孩子忽然發生「脊椎側彎」,竟可能是身體裡「叢狀神經纖維瘤」在作怪?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范碧娟醫師指出,神經纖維瘤(NF)主要有三大類型:神經纖維瘤症候群第一型(NF1)、神經纖維瘤症候群第二型(NF2)、神經鞘瘤(許旺氏細胞瘤),其中以第一型(NF1)最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