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讓厭食、暴食者倍增? 飲食失調「3前兆」莫輕忽
在疫情期間因過於恐慌、焦慮而暴飲暴食;或者自覺胃口全失、食不下嚥,可能是罹患「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的前兆!據《Lancet》刊載社論指出,飲食失調 是可能致殘、致命且代價高而的精神疾病,恐將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破壞心理社會功能。在新冠大流行的2年間,確診飲食失調者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當中。
在疫情期間因過於恐慌、焦慮而暴飲暴食;或者自覺胃口全失、食不下嚥,可能是罹患「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的前兆!據《Lancet》刊載社論指出,飲食失調 是可能致殘、致命且代價高而的精神疾病,恐將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破壞心理社會功能。在新冠大流行的2年間,確診飲食失調者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當中。
運動對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現代人多因生活型態及內外因素而缺乏運動時間,導致各項慢性病風險上升,身體機能也受影響。其實,運動要對身體產生益處,未必需要每天長時間鍛鍊,一份美國研究即指出,每天運動10分鐘就能達到降低死亡率的效果。
隨著國內疫情每日確診數破萬,需要「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與日俱增。隔離期間難免容易產生孤獨感,若民眾自覺心理狀態變得不穩定,或本身患有心理疾病者,除了在隔離結束後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釐清病況,居隔期間、居隔後亦可養成「5種習慣」,不須花費太多時間,即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
女性於更年期出現的荷爾蒙變化,不僅導致副甲狀腺素功能降低、骨質流失迅速易有腰痠背痛或骨折問題,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加?歐洲心臟病學會(ESC)近期刊載的研究指出,絕經婦女的荷爾蒙變化,恐怕與心血管健康的直接下降有關,呼籲女性切莫輕忽相關風險。
現代人愈來愈難得到快樂?肇因於工作與經濟壓力,若平時無適當管道做抒解,負面情緒恐怕將發展成心理疾病,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民眾若自覺情緒低落、負面情緒無法抹消,諸多研究已證實,下列措施能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或許有助於獲得更高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國內Omicron確診人數與日俱增,雖然已有不少民眾已施打疫苗,且當局已決定與病毒共存,但確診後將產生何種併發症,仍是民眾最為擔憂的議題之一。其中因罹患「長新冠」(Long Covid)導致的各種後遺症,可能將對人體造成不小的損害。時至今日,學界仍無法確切解釋長新冠的發生原因。
居家隔離可能影響伴侶間的「性行為」?因居家隔離造成的心理問題,對伴侶性行為的影響恐怕比病毒本身更為深遠。《Frontiers in Psychology》刊載研究指稱,性行為似乎與夫妻衝突、伴侶情緒變得暴躁、以及心理困境有顯著相關,這些因素對性行為將造成不利影響。
急性心肌梗塞奪命快!有研究統計發現,約6成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到醫院接受治療前就宣告不治,死亡率極高。常見的風險因子為三高問題、抽菸、肥胖,與天氣變化劇烈亦有關聯。《JAMA Cardiology》刊載研究指出,7項關於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與急性心肌梗塞的相關性高達83%-85%左右,對於及早發現與治療而言,或許將有所助益。
罹患糖尿病後,生活恐怕無法如常人般「性」福美滿?科學家此前即發現,女性的性慾低落問題,或許與罹患「糖尿病」有著密切聯繫。第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肥胖、飲食不均衡、較少運動習慣等問題,被認為擁有更高的心血管風險,連帶影響微血管功能、導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等性問題。瑞典最新研究則發現,女性性功能障礙不僅與糖尿病有關,更可能有較高機率罹患「憂鬱症」。
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不僅造成個人生活品質和健康下降,更可能影響整體國家生產力?近期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的調查顯示,有高達92.5%病友的日常生活受到疾病影響;88.5%病友工作能力低落;約有1/3病友表示近期須因病請假。此外,隨著異位病情逐漸加重,工作和生活能力低落的比例也愈高。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免疫疾病,影響層面不只皮膚問題。患者在生活中需時時配戴口罩防塵,提防著棉被、儲藏室中潛藏的過敏原,甚至連接近最愛的寵物都會搔癢難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