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實驗室改數據?  腦中風新藥驚傳研究造假  專家揭「活化蛋白C」真相

強迫實驗室改數據? 腦中風新藥驚傳研究造假 專家揭「活化蛋白C」真相

腦中風新藥傳出研究疑似造假,引發科學界及國際食藥機關關注。國際重要科學期刊《Science》收獲匿名舉報,指稱南加大神經遺傳研究所主任Berislav Zlokovic的腦中風新藥「3K3A-APC」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臨床前研究數據可能為造假資料,以及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被過度解讀。

孕期施打類固醇「短多長空」?  研究:憂增加新生兒肺炎、敗血症風險

孕期施打類固醇「短多長空」? 研究:憂增加新生兒肺炎、敗血症風險

類固醇具有強效「抗發炎」作用,然而,在特定族群如有早產跡象的孕婦身上,短期施打類固醇是否對新生兒造成其他健康影響?研究發現孕期施打類固醇恐增加子女出生第一年內發生住院嚴重感染風險如敗血症、肺炎與急性腸胃炎風險升高1.22至1.52倍。

幼童殺手「腦脊髓膜炎」致死率達4成?  醫透露:盡速採取「1作為」降低感染風險

幼童殺手「腦脊髓膜炎」致死率達4成? 醫透露:盡速採取「1作為」降低感染風險

為了解新冠肺炎對於全球疫苗接種率的衝擊,國際市調組織針對美國、英國、澳洲等8個國家,進行一項將近5,000人的疫苗接種態度調查。調查結果指出,高達81%的家長高度重視施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重要性,相較於僅有56%的新冠肺炎疫苗,前者的施打重視度遠高於後者25%。

後新冠時代「超級細菌」將稱霸?  專家:每年恐將奪走3.3萬條人命

後新冠時代「超級細菌」將稱霸? 專家:每年恐將奪走3.3萬條人命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3年,最近在我國又拉出第四波大流行。新冠病毒威脅尚未遠離,醞釀中的隱形風暴:「抗生素抗藥性疫情細菌」盛行率,同樣不可輕忽,一旦染疫同時合併感染某些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2至3倍。

二次確診更嚴重?哪些症狀最常見?哪些人是二次確診高風險?醫揭居家照護6大重點

二次確診更嚴重?哪些症狀最常見?哪些人是二次確診高風險?醫揭居家照護6大重點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通常以哪些症狀較常見?通常與第一次確診是否有差異?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COVID-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沒想過皮膚病痛起來要人命!  「這種乾癬」讓她插管、用葉克膜才倖免於難

沒想過皮膚病痛起來要人命! 「這種乾癬」讓她插管、用葉克膜才倖免於難

33歲陳小姐在坐月子期間出現皮膚異常,膿疱從眼周、嘴巴、脖子蔓延到手肘、臀部,全身皮膚皺褶與關節處嚴重潰爛。起初看了2、3家皮膚科診所,前後用藥數次效果都不盡理想。在醫師建議下住院治療後,才終於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期間甚至因免疫力低下,必須送入加護病房插管使用葉克膜,與死神拔河1個月後才撿回一命。

益生菌何時吃才有用?  7類菌株差很大!  藥師揭益生菌作用與成份真相

益生菌何時吃才有用? 7類菌株差很大! 藥師揭益生菌作用與成份真相

健康人腸道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細菌共生體,超過100萬億個細菌細胞,涵蓋1000個不同種屬的菌株。很多人會把「排便順暢」和「促進消化」兩個混為一談,益生菌在一般情況下,主要被探討的是「減少腸道壞菌」與「整腸」的功能。「促進消化」則是指把營養素分解讓人體可以吸收攝取,適合補充的是消化酵素、鳳梨酵素、木瓜和奇異果酵素才能有促進消化作用,兩者有所區別,消費者很容易混淆。

【專家問答集】甲狀腺機能亢進原因、症狀與飲食控制?  怕胖亂停藥當心甲狀腺風暴?

【專家問答集】甲狀腺機能亢進原因、症狀與飲食控制? 怕胖亂停藥當心甲狀腺風暴?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下方,在氣管前方之處,左右各有一葉,各約4公分長、1-2公分寬,兩葉之間以峽部連接。甲狀腺是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最主要的器官,其主要作用為促進多種蛋白質的合成,是維持身體細胞新陳代謝所必須的荷爾蒙,也對孩童生長發育至關重要,新生兒出生時必須檢測是否有先天性甲狀腺荷爾蒙不足,以免神經發育遲緩與生長遲滯。

入冬警訊!流感、新冠引爆雙疫情?名醫:重症死亡最多增3成

入冬警訊!流感、新冠引爆雙疫情?名醫:重症死亡最多增3成

適逢秋冬交替時節,將進入流感流行期,不少專家擔憂流感與新冠肺炎造成「雙疫情」,呼籲民眾嚴防病毒上身。衞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醫師受訪指出,免疫不佳、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施打流感疫苗,避免雙疫夾擊造成「免疫負債」反撲。

他被魚鉤刺傷「差點截肢」!  夏天親水當心「海洋弧菌」感染   醫:嚴重恐「局部壞死」

他被魚鉤刺傷「差點截肢」! 夏天親水當心「海洋弧菌」感染 醫:嚴重恐「局部壞死」

夏日戲水或實施親水活動時,不僅要注意做好防曬、防溺措施,也要慎防細菌感染引發傷口發炎、甚至壞死。萬芳醫院感染科李文生醫師表示,日前有一釣客不慎被魚鉤刺傷,起初認為傷口小僅有優碘消毒;豈料3天後傷口惡化造成嚴重蜂窩性組織炎及局部組織壞死,經針劑抗生素治療加換藥才逐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