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果、麵包都是「地雷食物」? 果糖吃太多「脂肪肝」風險逾7成
酗酒、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被認為是導致「脂肪肝」的元兇之一。不過,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而言,患病因子卻不一定是酒精,而是普遍存在於各類食物中的「果糖」。美國《內分泌協會》年會中公布的研究表明,水果、烘焙食品、碳酸飲料當中的高果糖,攝取過量與脂肪肝的發生顯著有關。
酗酒、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被認為是導致「脂肪肝」的元兇之一。不過,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而言,患病因子卻不一定是酒精,而是普遍存在於各類食物中的「果糖」。美國《內分泌協會》年會中公布的研究表明,水果、烘焙食品、碳酸飲料當中的高果糖,攝取過量與脂肪肝的發生顯著有關。
不少人的年度目標清單中總會有「減肥成功」這個選項,但若光靠「不吃」減肥,反而可能落入「越減越肥」的窘境。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指出,節食減肥不但會加速肌肉流失,也更容易導致復胖。光靠飲食控制很難減掉脂肪,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才是關鍵。
泌尿道結石可以在泌尿道任何一處形成,其中最常形成的部位在腎臟,因此稱為「腎結石」。另外,結石也常出現在輸尿管和膀胱中,偶爾會卡到尿道。腎結石常見於男性,好發於年輕族群。輸尿管的途徑中有3處狹窄,分別是從腎盂轉至輸尿管處、與髂總動脈交叉處、貫通膀胱壁的部位。
脂肪肝是身體的肝細胞堆積過多脂肪發生脂肪變性(fatty degeneration)的變化。人體攝取過多熱量時,肝臟細胞會將熱量轉換為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大量增加並堆積。醫學上的準確定義,是三酸甘油酯佔肝臟中的重量超過5%以上即稱為脂肪肝。
健康意識興起,愈來愈多人瞭解糖份並非身體代謝必須,更可能增加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糖份原就以「蔗糖」的形式天然存在於水果與蔬菜之中,能提供身體轉換為葡萄糖作為能來源。相較之下,「果糖」只由肝臟代謝,而且更容易轉換為脂肪的形態儲存在體內。
擔心水果太甜、糖份太高,改吃補充營養素的「綜合維它命」就好?腎臟專科王介立醫師發文表示,「不要吃水果,吃綜合維它命就好」的說法,是將水果看成單純「果糖」加上「數種維它命」的組成。然而,原型食物的營養組成相對複雜,恐有營養品不可取代的作用。
過年圍爐火鍋吃過量,容易造成三高控制不良?嫚嫚營養師提醒,國人熱愛火鍋「吃太飽」,容易熱量攝取超標,再加上飲料、冰淇淋、蛋糕等甜點,都會影響三高控制。另外,火鍋湯中鈉與普林含量高,容易影響血壓,增加痛風問題。
「瘦不下來」是許多人長久以來的煩惱,肥胖儼然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不過,關心是否肥胖,不能單純只注意身體質量數值的「BMI」,也要注意與體態、內臟脂肪有關的「體脂率」。嫚嫚營養師表示,成年人體脂肪標準通常以性別與年齡為區分。以年齡來說,可分為2個區段。以「18-29歲」的青年來說,男性標準體脂率為14-20%;女性則為17-24%。 以「30-69歲」的中老年人來說,男性標準體脂率為17-23%,女性則是20-27%。
台灣新冠疫苗陸續到貨,施打覆蓋率預計逐步增加,但仍有不少民眾擔憂接種疫苗可能有未知後遺症。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翁資閔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指出,現在國內3種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的AZ疫苗、mRNA的莫德納及BNT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的高端疫苗,施打後主要副作用差異不大,但若症狀持續2-3天以上,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痛風」古稱「帝王病」,以往大多為飲食奢華引起。時至今日,現代人飲食普遍西化和精緻化,痛風從帝王病演變成一般人都會發生的文明病。亞東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張婷惠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痛風好發在肥胖、體重過重者身上。台灣在2021年「榮登」東亞最胖第一名;肥胖逐漸成為國人健康隱憂,醫師提醒,平時飲食習慣差、有高血糖問題,並且少有運動習慣的民眾,是痛風好發的高風險群,需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