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癬共病問題遍全身 皮膚科醫學會最新指引:朝病灶「清零」目標邁進
秋冬氣溫急轉直下,溫度刺激易使皮膚疾病的病灶惡化。臺灣皮膚科醫學理事暨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指出,天氣漸轉陰冷,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和乾癬惡化的狀況頻繁,尤其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與乾癬性關節炎、虹采炎、心血管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有關。
秋冬氣溫急轉直下,溫度刺激易使皮膚疾病的病灶惡化。臺灣皮膚科醫學理事暨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指出,天氣漸轉陰冷,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和乾癬惡化的狀況頻繁,尤其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與乾癬性關節炎、虹采炎、心血管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有關。
衛生福利部110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公佈,國人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其中「肺癌」首次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人數首位,發生個案來到16,880人,更是男女性癌症發生數第二名。過去肺癌發生期數偏晚,導致死亡率高,存活率低。
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為國人男、女性癌症致死排行第九及第十名,根據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合計造成超過2500位患者死亡 。雖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在前線治療有極佳預後,但仍有1-2成的兒童(ALL)以及高達5成的成人患者(DLBCL)復發。
「乾癬」是種免疫異常的疾病,不僅影響皮膚與關節健康,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心理疾病風險。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昀臻醫師受訪表示,過去乾癬治療方式主要依賴口服藥物、外用藥膏和照光等傳統方式。但隨著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發展,更多尖端治療可作為控制疾病的武器。
頸部周圍摸到不正常的「固定」腫塊,要當心是甲狀腺癌徵兆?據109年癌登資料顯示,甲狀腺於十大癌症中位居第七名,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四位,女性發生率高出男性三倍,國內名人如李明依、寶媽皆曾發現甲狀腺癌。
肺癌長年為十大癌症死亡人數之首,已被稱為臺灣的「新國病」。近年肺癌在檢測基因突變的「精準治療」領域雖有長足進步,但大多數的藥物進展與給付對象是肺腺癌族群。相較之下,第一線治療只有化學治療為主的「肺鱗癌」,可謂是國病當中的「弱勢癌」。
臺灣乳癌一年新增個案約17,000人。乳癌不只是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人數增加比例也位居十大癌症中前三名。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國人乳癌個案絕對人數上升,雖然發生率高峰往後移,但停經前乳癌比例高達32%,高於歐美地區的25%。
許多人都認為攝護腺癌不會致命,其實不然,名媛孫芸芸父親孫道存、台灣棋王吳貴臨等就是因攝護腺癌而辭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醫師指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台灣逐年增加,已分別占男性癌症的第五位及第六位。
若罹患罕見的「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不僅第一線治療選擇較少;若有先天基因染色體缺陷,高風險族群更可能錯失關鍵救命時機?所幸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首納健保,有效延長存活期,對於白血病患者而言可謂如虎添翼。
肝癌20多年來盤據我國10大癌症死亡率之列,死亡率更長年佔據第二位 ,且有年輕化趨勢,顯見肝癌預防與治療,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肝臟因無痛覺神經,常被稱作「沉默器官」,當患者出現黃疸與急性腹痛等症狀而就診時,疾病往往已進展至晚期,使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佳。過往肝癌的5年存活率不超過10%,成為治療上的最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