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護腺癌3成確診即轉移  比歐美多3倍!  醫:50歲上應定期檢查PSA

台灣攝護腺癌3成確診即轉移 比歐美多3倍! 醫:50歲上應定期檢查PSA

110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攝護腺癌新發生人數達7,481人,不只在男性十大癌症中排名第5位,死亡率更高居第6位。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是高齡男性最好發的癌症之一,且發生人數成長率近4%。

帶狀疱疹比「分娩」更痛  醫揭「6大族群」最危險:採取預防措施才是遠離皮蛇關鍵

帶狀疱疹比「分娩」更痛 醫揭「6大族群」最危險:採取預防措施才是遠離皮蛇關鍵

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起,美國數據統計,40歲以上成人高達99.5%感染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根據統計,台灣人約每3個人就有1人終生可能罹患至少一次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高盛行率及可能伴隨而來的疹後神經痛,是台灣民眾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

26歲排尿就出現問題?   醫揭「慢性攝護腺炎」3大危害:太晚治療恐勃起功能障礙

26歲排尿就出現問題? 醫揭「慢性攝護腺炎」3大危害:太晚治療恐勃起功能障礙

年輕男性若遭遇排尿不順、會陰部疼痛;甚至有勃起功能障礙導致性事不順,要注意可能是攝護腺已經出現「發炎」狀況!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醫師指出,先前收治一名26歲男性,表示3年間會陰部經常莫名脹痛、伴隨睪丸抽痛,排尿也總是無法排乾淨。

最新「十大癌症」結果揭曉:「胰臟癌」首次擠進榜單!  「它」擠下大腸癌成新任癌王

最新「十大癌症」結果揭曉:「胰臟癌」首次擠進榜單! 「它」擠下大腸癌成新任癌王

最新「十大癌症」結果公布!依據衛福部110年(2021年)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109年下降4.8人。110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

3大關節疾病都可能釀成「慢性疼痛」?  疼痛科醫驚曝:不動刀也有機會痊癒

3大關節疾病都可能釀成「慢性疼痛」? 疼痛科醫驚曝:不動刀也有機會痊癒

「退化性關節炎」是長者族群最為普遍的關節疾病之一。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一定要開刀嗎?有哪些嶄新的治療可供選擇?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黃鈺涵醫師受訪指出,退化性關節炎分為四期,若病程進展至第三、四期,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因此及早接受治療,對提升患者行動力至關重要。

吃止痛藥也沒用! 「慢性疼痛」為何會發生?  醫:忍超過3個月恐釀大禍

吃止痛藥也沒用! 「慢性疼痛」為何會發生? 醫:忍超過3個月恐釀大禍

「太會忍痛」不僅對健康毫無益處,甚至容易釀成「慢性疼痛」,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黃鈺涵醫師受訪表示,國人處理疼痛的習慣,大多先吃止痛藥為主、或是乾脆直接忍痛而不肯就醫。長期下來若導致慢性疼痛且無法緩解,便需要疼痛科醫師加以介入。

年末「類流感」疫情恐全面爆發?  醫:殺傷力不輸新冠!  出門狂歡前謹記「4+1」原則

年末「類流感」疫情恐全面爆發? 醫:殺傷力不輸新冠! 出門狂歡前謹記「4+1」原則

時至秋冬交替時節,恰逢年底聖誕、跨年活動,流感或「類流感」疫情是否將會大爆發?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醫科專任主治醫師廖乙學醫師受訪表示,流感病毒的傳染性高,可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散播,諸如人潮擁擠處或社交頻繁的地點,各年齡層確實都有被傳染的風險。

乾癬症狀不只影響皮膚?   延誤就醫恐失明、關節發炎!  醫曝「3步驟」快速釐清病情

乾癬症狀不只影響皮膚? 延誤就醫恐失明、關節發炎! 醫曝「3步驟」快速釐清病情

皮膚若出現紅斑、發癢或鱗狀脫屑等狀況,別急著自己買藥亂擦,有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乾癬」的警訊?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昀臻醫師在《生醫時代》專訪中指出,乾癬又稱「銀屑病」,也因病灶部位的皮膚粗糙如牛皮又稱為「牛皮癬」。

李克強心臟病驟逝  氣溫震盪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與心律不整?  醫揭心肌缺氧常見3徵兆

李克強心臟病驟逝 氣溫震盪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與心律不整? 醫揭心肌缺氧常見3徵兆

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傳出因心臟病猝逝,年僅68歲。秋冬氣溫變化劇烈,為何易增加心臟病發作風險?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受訪表示,氣溫驟然變冷易令血管劇烈收縮,尤其是心臟血管一旦發生收縮痙攣,血管或血管壁上斑塊就容易被擠壓破裂,造成嚴重心血管事件甚至猝死。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逝世!  2大「最致命心臟病」恐在瞬間奪命  醫示警:季節交替是疾病高峰期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逝世! 2大「最致命心臟病」恐在瞬間奪命 醫示警:季節交替是疾病高峰期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驚傳於今日(10/27)凌晨因心臟病發於上海逝世,享壽68歲。每年11-12月正值秋冬交替期間,早晚溫差較大,若家中長輩有相關心血管疾病史,需特別留意「心肌梗塞」發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