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果、麵包都是「地雷食物」? 果糖吃太多「脂肪肝」風險逾7成
酗酒、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被認為是導致「脂肪肝」的元兇之一。不過,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而言,患病因子卻不一定是酒精,而是普遍存在於各類食物中的「果糖」。美國《內分泌協會》年會中公布的研究表明,水果、烘焙食品、碳酸飲料當中的高果糖,攝取過量與脂肪肝的發生顯著有關。
酗酒、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被認為是導致「脂肪肝」的元兇之一。不過,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而言,患病因子卻不一定是酒精,而是普遍存在於各類食物中的「果糖」。美國《內分泌協會》年會中公布的研究表明,水果、烘焙食品、碳酸飲料當中的高果糖,攝取過量與脂肪肝的發生顯著有關。
為何食物會導致人體過敏?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當食物中的某種物質透過飲食進入體內,若被免疫系統當作「病原體」,並啟動各種免疫反應,可能將造成身體的極度不適。食物過敏的現象,推測可能為腸道免疫機制出現變化、進而導致體質改變。成人食物過敏與小兒過敏不同,一旦誘發很難再恢復至未過敏的狀態。
不少人的年度目標清單中總會有「減肥成功」這個選項,但若光靠「不吃」減肥,反而可能落入「越減越肥」的窘境。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指出,節食減肥不但會加速肌肉流失,也更容易導致復胖。光靠飲食控制很難減掉脂肪,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才是關鍵。
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條件。考量到健康飲食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美國心臟協會》15年來首次更新了飲食指南,並刊載於《Circulation》期刊。美國心臟協會根據過往研究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就醫紀錄,節錄10種飲食建議,民眾可視個人健康程度作出調整。
健康意識興起,愈來愈多人瞭解糖份並非身體代謝必須,更可能增加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糖份原就以「蔗糖」的形式天然存在於水果與蔬菜之中,能提供身體轉換為葡萄糖作為能來源。相較之下,「果糖」只由肝臟代謝,而且更容易轉換為脂肪的形態儲存在體內。
「瘦不下來」是許多人長久以來的煩惱,肥胖儼然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不過,關心是否肥胖,不能單純只注意身體質量數值的「BMI」,也要注意與體態、內臟脂肪有關的「體脂率」。嫚嫚營養師表示,成年人體脂肪標準通常以性別與年齡為區分。以年齡來說,可分為2個區段。以「18-29歲」的青年來說,男性標準體脂率為14-20%;女性則為17-24%。 以「30-69歲」的中老年人來說,男性標準體脂率為17-23%,女性則是20-27%。
愛吃甜食、喝含糖飲料已成為全台灣人民的一種習慣,也造就了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疾病常常在每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出現。事實上,過量的糖分攝取不只會影響到身體器官的運作,對於個人的心理狀態可能也會有影響。近日一則美國研究就顯示,嗜糖過度可能會造成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侵略性人格變強,甚至與過動症、躁鬱症等等心理疾病都有關聯。
喝咖啡到底健不健康?向來是廣受爭議的議題,不過,隨著研究資料增加,科學家認為,愈來愈能釐清喝咖啡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哈佛醫學院教授發表論文指出,大抵而言,喝咖啡與減少死亡率、癌症風險等效益,確實能看到正相關的一面。
你是一個巧克力控嗎?巧克力可說是一種隨處可見的甜食,其中的可可香味讓許多人為之瘋狂,但一般而言,加工過的巧克力含糖量很高,吃多了恐怕會讓身體變得更加肥胖。不過,一則美國最新研究卻表示,一天中早晚各吃一次牛奶巧克力,竟然會使身體燃燒脂肪更完全,甚至能夠增加體內代謝?巧克力控終於能找到理由每天吃巧克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