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不足恐心臟衰竭? 美國心臟協會警告:每天至少要睡7小時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其中有80%可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飲食、運動加以預防。《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期發佈研究,更新保護心臟健康的七項主要建議,首次納入「睡眠質量」為單獨風險因子,明確提醒睡眠時間會影響心血管健康。該研究發表於重要醫學期刊《Circulation》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其中有80%可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飲食、運動加以預防。《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期發佈研究,更新保護心臟健康的七項主要建議,首次納入「睡眠質量」為單獨風險因子,明確提醒睡眠時間會影響心血管健康。該研究發表於重要醫學期刊《Circulation》 。
不少民眾擔心「長新冠」後遺症,一旦確診後發生「腦霧」,頭暈、頭痛、健忘、疲倦怎麼辦?張語希營養師指出,良好飲食有助改善腦霧症狀,可採取「麥得飲食」(Mind Diet)七大原則:少吃紅肉、適量紅酒、多吃深綠色蔬菜、(含白藜蘆醇)、堅果、莓果(植化素與抗氧化劑)、深海魚、橄欖油等健康食物。
大腸癌已連續15年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亟需嶄新的治療方法確保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腸胃道功能的穩健。臺北榮總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團隊結合AI影像,研發「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除可智慧辨識瘜肉,更可同時識別多種不同的大腸病灶,準確度達90%以上,研究成果更獲得國際內視鏡知名期刊《Surgical endoscopy》刊登。
多吃B群幫助提升免疫力?簡鈺樺營養師受訪指出,維生素B群包含硫胺、核黃素、菸鹼素、泛酸、生物素、維生素B1、B6、維生素B12、葉酸,會參與巨量營養素的代謝,以及身體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的代謝運作。比如白血球抗體產生氧化還原反應需要消耗B群。日常飲食可攝取足夠B群,有個別需求可常規補充。
女性45歲後將進入更年期階段,在雌性荷爾蒙顯著缺乏的情況下,身體可能出現劇烈變化,連帶影響生理、心理狀態,連「大腦健康」也可能受影響?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日發表的研究即指出,更年期過早來臨恐怕對女性的腦部不利,將使日後罹患癡呆症的風險提升,若合併吸菸、酗酒或不運動等不良習慣,患病機率可能更高。
國人常見的3種慢性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俗稱「三高」,由於三高初期無明顯症狀,對人體不會造成明顯不適,往往令民眾讓人難以察覺而忽略掉潛藏的危害。事實上「三高」不僅容易讓血管阻塞、促使血液流動不順暢,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長期下來更可能導致器官損壞及衰竭,對身體造成永久傷害。
血液循環不佳者要注意!根據過往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後,將造成身體各處的「內皮細胞」失能,導致微血管劇烈收縮、甚至阻塞,無論肺部、心臟、腎臟等器官的內皮組織,都可能因病毒感染導致損害。根據相關研究,以下6種措施能夠顯著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有助於將氧氣與營養送至細胞中並帶走多餘廢物。
國內Omicron疫情升溫,每日確診數破萬的狀況下,若自己不幸確診,居家隔離期間可以補充哪些營養素,維持身體機能並提升免疫力?張語希營養師於社群指出,確診者可適度攝取以下「6大營養素」,幫助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對抗新冠病毒:維生素D、維生素C、DHA、硒、鋅以及益生菌。
控制「三高」是掌控健康的關鍵,除了藥物以外,不少民眾欲透過運動降低膽固醇,但成效往往相當有限。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解釋,降低膽固醇主要與飲食關聯性較大,單靠運動效果有限。建議民眾飲食避開「動物性飽和脂肪酸」,也就是富含脂肪的「紅肉」,避免肝臟合成過量的膽固醇。
想透過改變飲食習慣活得更長久?權威生命科學期刊《細胞》(Cell)近期刊載研究指出,「長壽飲食」的秘訣在於「多攝取優質碳水」、「禁食」和「少吃蛋白質」3大關鍵,並佐以更多的魚類、豆類與植物油。研究認為,該飲食方式可能與更長的預期壽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