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十大癌症」結果揭曉:「胰臟癌」首次擠進榜單! 「它」擠下大腸癌成新任癌王
最新「十大癌症」結果公布!依據衛福部110年(2021年)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109年下降4.8人。110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
最新「十大癌症」結果公布!依據衛福部110年(2021年)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109年下降4.8人。110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
眾所周知,不理性的飲酒行為會導致「脂肪肝」風險增加;若患病後不加以控制飲酒量,更會引起「肝臟衰竭」,嚴重者甚至將危及性命!澄清醫院胃腸肝膽科吳明駿醫師表示,近期收治一名37歲肥胖男性,原本就有脂肪肝病史,最近更是因失業在家,整日借酒澆愁。
衛福部日前公布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24,266人;依死亡率排序,111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就連喝「無糖可樂」,都可能對人體有害?世衛組織(WHO)旗下癌症部門「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近期宣布,人工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可能會被列為潛在的致癌物質,與手機輻射、疱菜、殺蟲劑、汽油等同樣列為「2B類致癌物」。
近年討論度高的「肌少症」,竟會增加慢性疾病及死亡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提出,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Dynapenia),能更有效評估預防肌少症(Sarcopenia),力弱症是指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
炎炎夏日換季時發現之前的牛仔褲穿不上去?感覺肚子多了一堆肥肉,腰圍不知不覺大了一圈?努力執行減重計畫卻發現頻頻卡關?聯欣診所李亮儀營養師表示,若有上述問題者建議先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並藉由基本的血液檢查包含了肝、腎指數、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3年,最近在我國又拉出第四波大流行。新冠病毒威脅尚未遠離,醞釀中的隱形風暴:「抗生素抗藥性疫情細菌」盛行率,同樣不可輕忽,一旦染疫同時合併感染某些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2至3倍。
除了自身的肝臟疾病、肥胖或作息不正常之外,事實上「吃錯食物」對於肝臟的危害更是比想像巨大?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日常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事實上可能會傷害肝臟,並導致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嚴重後果。尤其以下6類飲食更是要減少攝取或避免。
肝癌20多年來盤據我國10大癌症死亡率之列,死亡率更長年佔據第二位 ,且有年輕化趨勢,顯見肝癌預防與治療,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肝臟因無痛覺神經,常被稱作「沉默器官」,當患者出現黃疸與急性腹痛等症狀而就診時,疾病往往已進展至晚期,使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佳。過往肝癌的5年存活率不超過10%,成為治療上的最大困境。
台灣飲食文化深受日本影響,日式料理店眾多,日本的養生文化也深植人心。如今研究證實多攝取「日式飲食」,竟然與促進實際健康狀況有關?發表於權威營養學期刊《Nutrients》的文獻表明,日式料理常見的大豆、海鮮與海草(如海帶、海藻),有助於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