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子有一半罹患「攝護腺肥大」?  醫提醒:不及時治療恐損男性雄風

中年男子有一半罹患「攝護腺肥大」? 醫提醒:不及時治療恐損男性雄風

每年11月又稱為「Movember」(鬍子月、男人月),旨在鼓勵在大眾多加關注男性健康,例如攝護腺癌、睪丸癌、憂鬱症、男性排尿障礙等相關疾病,並藉此提高社會對於男性疾病的認知。其中「攝護腺肥大」更是男性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

不熬夜、不喝酒也會「脂肪肝」?  營養師揭3大風險因子:別以為身材好就沒事

不熬夜、不喝酒也會「脂肪肝」? 營養師揭3大風險因子:別以為身材好就沒事

不熬夜、不喝酒,飲食也清淡不油膩,即使維持如「健康模範生」般的日常作息,還是可能有罹患「脂肪肝」?聯欣診所李亮儀營養師表示,脂肪肝的成因複雜,除了肥胖、酒精等因素外,藥物、感染更是一大原因。

運動也有「黃金減重時段」?  研究:早上7-9點運動BMI最低

運動也有「黃金減重時段」? 研究:早上7-9點運動BMI最低

體重過重及肥胖症是影響身體代謝及健康的重大因素,根據世界肥胖聯合會《2022世界肥胖圖譜》預測,2030年時全球肥胖症人口將突破10億人。運動量不足是增加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究竟在什麼時間運動鍛鍊最有可能幫助減重與體重控制,尚未有一致的科學數據。

肚子越大預期壽命越短?  重症醫示警:「腰圍」變粗5公分  死亡率最多增9%

肚子越大預期壽命越短? 重症醫示警:「腰圍」變粗5公分 死亡率最多增9%

上班族、久坐族要注意!如果「腰圍」數值開始不受控地成長,可能與預期壽命的減損有關。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腰圍是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內臟脂肪堆積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有研究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腰圍和壽命之間存在有密切的關係。

不只控制血糖更要器官保護!  糖尿病治療「典範轉移」:體重、血糖、風險因子應並重

不只控制血糖更要器官保護! 糖尿病治療「典範轉移」:體重、血糖、風險因子應並重

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指出,全球超過十分之一人為糖尿病患者,且其中高達90%為第2型糖尿病,對此,2023年世界糖尿病日的衛教宣導呼籲人們「瞭解風險、認識應對」(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

有乾癬能打流感、新冠疫苗嗎?  用磨砂膏、去角質病灶恐大爆發?  醫揭乾癬治療與保養迷思

有乾癬能打流感、新冠疫苗嗎? 用磨砂膏、去角質病灶恐大爆發? 醫揭乾癬治療與保養迷思

「乾癬」是種免疫異常的疾病,不僅影響皮膚與關節健康,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心理疾病風險。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昀臻醫師受訪表示,過去乾癬治療方式主要依賴口服藥物、外用藥膏和照光等傳統方式。但隨著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發展,更多尖端治療可作為控制疾病的武器。

乾癬症狀不只影響皮膚?   延誤就醫恐失明、關節發炎!  醫曝「3步驟」快速釐清病情

乾癬症狀不只影響皮膚? 延誤就醫恐失明、關節發炎! 醫曝「3步驟」快速釐清病情

皮膚若出現紅斑、發癢或鱗狀脫屑等狀況,別急著自己買藥亂擦,有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乾癬」的警訊?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昀臻醫師在《生醫時代》專訪中指出,乾癬又稱「銀屑病」,也因病灶部位的皮膚粗糙如牛皮又稱為「牛皮癬」。

減肥後身體會「自動胖回來」?   醫解答:瘦身期間沒做到「3件事」  復胖機率恐將增加

減肥後身體會「自動胖回來」? 醫解答:瘦身期間沒做到「3件事」 復胖機率恐將增加

不少人與體重數字「長期抗戰」,好不容易減重成功,卻又再度陷入復胖、減肥之間的輪迴之中。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安欣瑜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順利瘦身後是否會發生復胖,幾乎是所有減重者的共同疑惑。

用「代糖」取代蔗糖沒比較健康?  哈佛研究曝:過量將引發憂鬱症、嚴重恐致癌

用「代糖」取代蔗糖沒比較健康? 哈佛研究曝:過量將引發憂鬱症、嚴重恐致癌

世衛組織(WHO)旗下部門「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近期宣布人工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可能會被列為潛在的「致癌物」;如今代糖的危害恐再添一筆。權威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的人工代糖,可能會造成健康成年人更高的憂鬱症風險。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逝世!  2大「最致命心臟病」恐在瞬間奪命  醫示警:季節交替是疾病高峰期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逝世! 2大「最致命心臟病」恐在瞬間奪命 醫示警:季節交替是疾病高峰期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驚傳於今日(10/27)凌晨因心臟病發於上海逝世,享壽68歲。每年11-12月正值秋冬交替期間,早晚溫差較大,若家中長輩有相關心血管疾病史,需特別留意「心肌梗塞」發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