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也有「黃金減重時段」? 研究:早上7-9點運動BMI最低
體重過重及肥胖症是影響身體代謝及健康的重大因素,根據世界肥胖聯合會《2022世界肥胖圖譜》預測,2030年時全球肥胖症人口將突破10億人。運動量不足是增加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究竟在什麼時間運動鍛鍊最有可能幫助減重與體重控制,尚未有一致的科學數據。
體重過重及肥胖症是影響身體代謝及健康的重大因素,根據世界肥胖聯合會《2022世界肥胖圖譜》預測,2030年時全球肥胖症人口將突破10億人。運動量不足是增加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究竟在什麼時間運動鍛鍊最有可能幫助減重與體重控制,尚未有一致的科學數據。
腦中風新藥傳出研究疑似造假,引發科學界及國際食藥機關關注。國際重要科學期刊《Science》收獲匿名舉報,指稱南加大神經遺傳研究所主任Berislav Zlokovic的腦中風新藥「3K3A-APC」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臨床前研究數據可能為造假資料,以及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被過度解讀。
「乾癬」是種免疫異常的疾病,不僅影響皮膚與關節健康,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心理疾病風險。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昀臻醫師受訪表示,過去乾癬治療方式主要依賴口服藥物、外用藥膏和照光等傳統方式。但隨著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發展,更多尖端治療可作為控制疾病的武器。
不少研究證實,運動對於改善心理健康、甚至輔助心理治療方面都有幫助。不過,相較靜態的運動模式,對於促進心理健康是否仍具效果?《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刊載研究指稱,每週做一次「熱瑜珈」(Heat Yoga),對於減緩憂鬱症症狀而言可能具有幫助。
肺癌長年為十大癌症死亡人數之首,已被稱為臺灣的「新國病」。近年肺癌在檢測基因突變的「精準治療」領域雖有長足進步,但大多數的藥物進展與給付對象是肺腺癌族群。相較之下,第一線治療只有化學治療為主的「肺鱗癌」,可謂是國病當中的「弱勢癌」。
罹患糖尿病有望不必再「天天挨針」,透過新技術就能時時掌握自己的血糖狀況?過去傳統的單次指尖扎針採血監測血糖,不僅使用耗材較多,一天還要扎針量測多次。而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不僅不用受到針刺的煎熬,更可以持續追蹤血糖變化。
未加工食品比較健康?一項關於「紅肉」的統合研究指出,無論是否為加工肉品,每天多吃50-100克的紅肉,就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紅肉攝取過量被認為是造成心臟病的風險因子之一,特別是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熱狗、組合肉與心血管疾病有顯著相關。
瑞復能生醫科技創立於西元2018年,由身為音樂家的王彥驊教授所創辦。瑞復能透過比對活性資料庫,發現多種可以治療非特異性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自體免疫、嚴重發炎反應以及新冠肺炎後遺症等重要成分,並探討其影響細胞的機制與作用途徑。
經常疼痛的人常常會伴隨睡眠失調、工作效率差等問題,所以旁人會覺得為什麼這個人常常很暴躁。而且有慢性疼痛(超過三個月)的患者,身體對於疼痛的閾值會越來低,更容易受疼痛影響且藥物容易失去原本的效果。
「重粒子治療」能精準打擊無法手術的惡性腫瘤,將是癌症病人存活的新契機?台北榮總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楊婉琴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重粒子治療屬於「放射治療」(俗稱電療)的一種,相較於使用X光的傳統放射治療及光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具有殺傷力更強、副作用更小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