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異性曖昧別做這「3行為」! 研究:比醜陋、小氣更惹人厭
調情是吸引浪漫伴侶的重要一步,糟糕的調情可能導致長期單身、甚至使人際關係不佳、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刊載研究表明,無論性別,大致上有11種行為會使人感到厭惡、讓調情過程的親密度下降;其中3項行為更會使調情失敗率大幅上升。
調情是吸引浪漫伴侶的重要一步,糟糕的調情可能導致長期單身、甚至使人際關係不佳、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刊載研究表明,無論性別,大致上有11種行為會使人感到厭惡、讓調情過程的親密度下降;其中3項行為更會使調情失敗率大幅上升。
常聽到「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如今在性別逐漸平權的現代社會,這樣的說法是否還成立?近期《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刊載研究表明,擁有「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特質的男性,與更多的性伴侶數量呈正相關。為何擁有該特質的男性容易受到女性歡迎?
有鑑於男女性觀念逐漸開放,擁有「開放式關係」或多重性伴侶已非新鮮事。不過,若親密伴侶互有承諾或已婚,其中一方發生「出軌」行為往往難以被社會所接受。《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研究指稱,伴侶的出軌行為與「4種動機」密切有關;壓力、酗酒等情境因素可能是潛在因子。
台灣受到華人教育思想深遠,做事情強調謙虛、不張揚,這樣的社會氛圍導致大眾對於「自戀者」的印象不甚理想。事實上,過度自戀者或心理學上定義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者,在工作場域中確實可能影響團隊合作、讓跨部門間的溝通效率極低:甚至有研究指稱,自戀程度較高者更不容易遵守疫情大流行下的防疫措施。
何謂自戀型人格?山曉心理治療所所長許家綺心理師表示,根據DSM-5的人格障礙診斷準則,人格障礙可分為三大類,A群人格較有古怪、偏離常態的傾向;B群人格容易戲劇化、不穩定;C群人格與焦慮、害怕等表現有關,而自戀型人格是屬於B群人格中的其中一種。許家綺心理師提醒,B群人格具有不少共同特質,比如行為與情緒較戲據化、人際關系不穩定、關係變化較極端、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較易缺乏同理心等等。
隨著手機鏡頭的畫素越來越高,人人都變成了拍照高手,許多網紅、網美更是透過唯美的自拍清涼照來博得粉絲的目光。自拍風氣盛行也造成社會事件,今年6月27日一名女性在高雄派出所前拍攝「全身裸照」,將拍攝成品上傳個人社群平台,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深究時下自拍風氣的背後,除了與追求社群互動的欲望有關,大眾更需要瞭解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認為,透過深入分析自拍者的人格,可以觀察到許多豐富的訊息。
傳統華人社會強調謙虛、曖曖內含光的美德,所以大部分台灣人通常也很低調,不做引人注目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有「自戀」特質的人就顯得格格不入,也比較不討人喜歡,不過大多時候我們也僅以為他們只是比較喜歡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只要不傷害到其他人倒也無妨。但真是如此嗎?根據美國俄亥俄州大(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自戀者在行為舉止上,可能會比常人更具有侵略性或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