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植「自體糞便」不只減重還抗老? 研究:18-35歲儲存最佳
腸道菌叢與人體免疫系統有著緊密關連,隨著百年來抗生素及各種藥物的使用,腸道菌的重要性逐漸成為科穴關注焦點,「腸道微生物」移殖也陸續被應用於治療難辨梭菌、腸躁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方面。哈佛醫學隊研究團隊近期研究提出 ,在年輕時收集自己的糞便樣本,有可能在將來用於自體糞便移植(FMT),甚至治療各種疾病。
腸道菌叢與人體免疫系統有著緊密關連,隨著百年來抗生素及各種藥物的使用,腸道菌的重要性逐漸成為科穴關注焦點,「腸道微生物」移殖也陸續被應用於治療難辨梭菌、腸躁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方面。哈佛醫學隊研究團隊近期研究提出 ,在年輕時收集自己的糞便樣本,有可能在將來用於自體糞便移植(FMT),甚至治療各種疾病。
皮膚上沒有明顯傷口,卻感覺紅、腫、熱、痛竟然是「蜂窩性組織炎」?國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崔可忠醫師受訪表示,蜂窩性組織是細菌經由傷口,侵入真皮與皮下組織導致感染發炎,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發紅、發腫、溫熱感及疼痛感,有些嚴重病患會出現發燒症狀。當細菌感染跑入血液中時,嚴重時可能造成敗血症等併發症。
「甲狀腺亢進」為體內甲狀腺荷爾蒙過多,所導致的內分泌失調疾病之一。甲狀腺亢進的常見症狀表現可能為心跳變快、身體代謝變快、比較怕熱等,與一般的生理狀況容易搞混,進而使患者輕忽風險。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若甲狀腺亢進無妥善治療,可能進一步引發「甲狀腺風暴」(thyroidstorm),死亡率高達90%。
本土確診人數突破300萬,外界關心不只要擔心兒童染疫後發生「多重系統發炎症」(MIS-C),成人多重器官發炎(MIS-A)的病患也將陸續出現?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李建璋發文指出 ,雖然國內確診人數逐日下降,但確診後2至12周可能產生「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的個案,國內應將出現相關案例。
新冠病毒本土確診已逼近300萬人,感染病毒不只要當心中重症,更要注意可能併發的細菌感染。研究顯示,確診新冠肺炎的病患中,也容易出現肺炎鏈球菌感染。肺炎鏈球菌平時潛伏於鼻咽內,當免疫低下時就可能侵入人體,對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者而言增加另一層感染風險。
令科學家擔憂的「猴痘」疫情,自英國傳出確診病例已超過3週,至今逾20個非洲以外國家地區出現400起以上案例,包括加拿大、西班牙、英國等地。權威期刊《Nature》形容為猴痘「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疫情。疫情起源、病毒基因、感控與病毒傳播方式等重要議題,也成為關注焦點。
本土案例連兩天確診超過3萬人,今日新增36,168例,新增一例死亡為30多歲有泌尿道病史,未接種過任何新冠病毒疫苗,在家中獨居被發現昏迷不醒,急救無效後採檢陽性。死因判斷為急性呼吸衰竭,國內疫情人數快數上升,上周本土案例約6萬例,一周增加14萬本土個案。羅一鈞表示,
本土疫情再度爆發!疫情指揮中心於3月27日宣布,新增83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與120例境外病例,此次確診病例可謂「遍地開花」,足跡遍布桃園、基隆、台東等地,無不讓民眾人心惶惶。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中直言,Omicron「無形傳播」的特性,可說是讓世界各地的民眾與公衛單位「過於鬆懈」了。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新刊登的報告,反轉了Omicron傳播力強而毒性弱的看法。哈佛大學醫學院與美國麻州總醫院的共同研究指出,與Delta變體相比,Omicron病毒在南非地區的傳播速度確實有所下降,重症與死亡人口也比先前的疫情大流行時來得更少。但是,這並非因為Omicron的感染力比起Delta較衰弱。相反地,先前大規模的Delta病毒感染,導致南非人口普遍具有一定免疫力,得以抵擋Omicron病毒的大舉入侵。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3名近25年。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前未必有明顯徵兆,而患者5年內死亡率卻高達50%,致死率不下於癌症。國際研究指出,心臟問題合併「心理問題」,恐怕將對健康帶來更險峻的風險。《歐洲心血管護理期刊》近期所刊載研究中指出,抗憂鬱藥物或其他精神科藥物,與心臟病患者過早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研究指出在文獻回顧中發現,心臟病患者的焦慮症狀與不良健康結果(如症狀惡化、死亡)之間存在關聯,這項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兩者之間確實會互相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