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沒30歲就開始忘東忘西? 6招揮別「金魚腦」、改善認知功能
覺得上班或學習時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若年紀輕輕卻自覺大腦「提早老化」,可能與平時生活習慣不佳、缺乏大腦鍛鍊有關。除了選擇更健康的飲食、充足睡眠與運動,以下6種措施皆可能對腦部健康產生益處,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個人的工作表現與學習能力。
覺得上班或學習時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若年紀輕輕卻自覺大腦「提早老化」,可能與平時生活習慣不佳、缺乏大腦鍛鍊有關。除了選擇更健康的飲食、充足睡眠與運動,以下6種措施皆可能對腦部健康產生益處,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個人的工作表現與學習能力。
近日室外的空氣品質令人不敢恭維,以為待在室內就安全?其實室內中潛藏汙染源如黴菌或灰塵,往往比室外環境高出許多。長期接觸室內外空氣中的懸浮物,可能發展成嚴重的呼吸道疾病症狀,如氣喘、囊腫性纖維化或肺癌。空氣品質對人體將造成哪些影響?美國環境保護署(EPA) 列舉6種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呼籲民眾務必留意相關症狀。
無法專注、記憶力變差,甚至無故出現憂鬱情緒,可能新冠肺炎造成的後遺症?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已明確將「腦霧」(Brain fog)現象列為長期新冠肺炎的症狀之一;腦霧雖非為疾病,但卻會造成思考緩慢、精神疲倦、思緒混亂等情況。至於新型變種「Omicron」是否也會引起腦霧,尚未有大型研究證實。不過權威期刊《Nature》報導指出,英國變種株「Alpha」確實可能使大腦萎縮、影響腦內的灰質與白質,並損害控制嗅覺的區域、導致腦霧發生。
臺中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郭馥瑄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發生原因為腦部的「中腦黑質」、「基底核」與製造多巴胺的神經元退化有關,至於腦部為何退化、在何時退化,仍有待醫學研究釐清。常見的發病年齡為50-60歲,診斷年齡平均約60歲左右;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1-2%。
COVID-19病毒感染不但可能引發重症和死亡,即便經過治療之後痊癒,仍可能會造成嚴重後遺症。義大利IRCCS San Raffaele科學研究所神經影像學團隊追蹤COVID-19感染者,從住院後亞急性期(Subacute phase)到出院後10個月,有一定比例出現認知功能改變、憂鬱情緒障礙、創傷後症狀群(PTSD),部份症狀甚至持續到感染痊癒之後。
葡萄牙明星足球員C羅之前在記者會上,將碳酸飲料移開並鼓勵大家多喝水的動作,引發各國媒體關注報導。很多人寧願選擇飲料也不願意喝水,恐怕錯失了適當水份對身體帶來的各種好處。例如早上起床喝水,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尤其夏季高溫熾熱,身體更容易因流汗而缺水,更應補充水份避免中暑。英國醫藥媒體《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也整理出「喝水5大好處」,顯示補充水份對身體「利大於弊」的各種影響。建議少喝含糖飲料改喝開水,慢慢會發現身體狀態逐漸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