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最好提早吃!  研究:9點才吃晚餐腦血管風險暴增28%  夜間禁食時間愈長愈健康?

晚餐最好提早吃! 研究:9點才吃晚餐腦血管風險暴增28% 夜間禁食時間愈長愈健康?

現代人生活作息忙碌,尤其是都會人口容易「食無定時」,從「時間營養學」(Chrononutrition)的角度而言,同樣的飲食作息之下,進食時間是否符合晝夜規律及生理時鐘,不只影響攝取食物後的消化代謝過程,甚至間接影響到心血管事件包括冠心病發生率及死亡率。

乾癬症狀不只影響皮膚?   延誤就醫恐失明、關節發炎!  醫曝「3步驟」快速釐清病情

乾癬症狀不只影響皮膚? 延誤就醫恐失明、關節發炎! 醫曝「3步驟」快速釐清病情

皮膚若出現紅斑、發癢或鱗狀脫屑等狀況,別急著自己買藥亂擦,有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乾癬」的警訊?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昀臻醫師在《生醫時代》專訪中指出,乾癬又稱「銀屑病」,也因病灶部位的皮膚粗糙如牛皮又稱為「牛皮癬」。

好好睡覺就有助避免「憂鬱症」!  劍橋研究曝:生活多做「7件事」趕走負面情緒

好好睡覺就有助避免「憂鬱症」! 劍橋研究曝:生活多做「7件事」趕走負面情緒

距華語歌壇巨星李玟逝世已2個多月之久,各界表達哀悼之意的同時,也引起民眾對於「憂鬱症」預防的重視。事實上近期權威期刊《Nature》之子刊物《Nature mental health》刊載論文明確指出,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7大習慣,可以將憂鬱症發生的風險降低57%之多。

感冒難康復、睡再飽都喊累!  醫示警:身體正釋出「長期發炎」警訊

感冒難康復、睡再飽都喊累! 醫示警:身體正釋出「長期發炎」警訊

小感冒總是拖了大半月才痊癒?不時皮膚紅癢卻找不到過敏原?抑或是沒來由的疲憊,但睡再飽還是覺得累?上述狀況恐怕是身體出現「慢性發炎」的徵兆!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醫師表示,事實上大部分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各類癌症等,皆可能與身體慢性發炎有關。

牙周病影響不只牙齒爛光? 心臟病風險恐漲2倍! 醫曝這樣保養口腔才正確

牙周病影響不只牙齒爛光? 心臟病風險恐漲2倍! 醫曝這樣保養口腔才正確

根據2021年美國心臟協會期刊《Hypertension》的一項研究發現,牙周病的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沒有牙周病的人高出近2倍。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醫師提醒,牙周病會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影響心血管健康,是不可輕忽的口腔疾病之一。

總是睡不飽、臉上爆痘?  醫示警:恐是身體發炎徵兆!  5招助培養「抗炎體質」

總是睡不飽、臉上爆痘? 醫示警:恐是身體發炎徵兆! 5招助培養「抗炎體質」

明明每天睡滿8小時卻仍覺得異常疲勞、壓力一來臉上就「爆痘」、擦任何保養品卻不見好轉,亦或身體常自覺不適,尋求醫療協助卻找無病因。上述種種容易出現在現代人身上的「小毛病」,事實上可能是「慢性發炎」的警訊,個人已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自知。

一過年就瘋狂腹瀉、便祕!  檢查卻發現無異樣?  醫嘆:「這疾病」有投藥也難治

一過年就瘋狂腹瀉、便祕! 檢查卻發現無異樣? 醫嘆:「這疾病」有投藥也難治

逢年過節親友團聚、闔家歡樂,總免不了大魚大肉相伴。此時正是民眾最容易飲食過量的時機。若再加上作息不正常、缺乏運動,更可能引起腸胃負擔。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醫師提醒,若有「功能性腸胃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病史者,過年期間應避免暴飲暴食,否則可能導致症狀發作。

天冷血壓拉警報?  研究揭「最佳降血壓運動」:每天做15分鐘就有效果

天冷血壓拉警報? 研究揭「最佳降血壓運動」:每天做15分鐘就有效果

天氣寒冷或寒流來襲時,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尤其「高血壓」號稱無聲殺手,一不注意就可能對心血管造成巨大傷害。所幸《加拿大心臟病學期刊》刊載研究指出,經常採取「瑜珈」運動,可以幫助改善高血壓患者的靜息收縮壓與心率,且每日僅做15分鐘就能達到效果。

輕症、無症狀也遭殃! 醫師曝:確診者肺部恐出現「2大異常」

輕症、無症狀也遭殃! 醫師曝:確診者肺部恐出現「2大異常」

新冠肺炎影響全世界長達兩年半之久。即便如此,長新冠對於人體的影響機制至今尚未有確切的定論。聯安診所胸腔科蔡哲龍醫師說明,新冠肺炎的影響不僅是上呼吸道感染而已,一旦病毒深入到體內,可能會影響肺部、心血管系統、腦部、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與皮膚等。

擔心確診後「重症」風險增加? 研究指住院「第3天」是關鍵期

擔心確診後「重症」風險增加? 研究指住院「第3天」是關鍵期

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程是否將進展為「重症」,透過檢測體內的「免疫反應」便可得知?美國南加州大學發表於《歐洲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大會》(ECCMID)的研究報告指出,年長患者平均住院「第3天」後,將是決定重症與否的關鍵期。透過事先檢測患者體內的宿主蛋白活性,有利於辨別病程的未來走向,進而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