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腎」有問題骨折機率暴增4倍?醫:慢性病人應及早檢測骨密度

「糖」「腎」有問題骨折機率暴增4倍?醫:慢性病人應及早檢測骨密度

糖尿病引起的「糖腎病變」更是國人洗腎最常見的原因。由此可見,「糖」、「腎」兩大慢性病在高齡化社會的台灣有如共伴效應,對國人健康影響不言可喻。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會影響鈣質吸收、造成神經病變及循環系統異常,都是導致病人骨鬆風險更高的原因!統計顯示,50歲以上男、女性的骨鬆盛行率為23.9%及38.3% ,但是50歲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人,高達38%同時具有骨質疏鬆症,女性比例更高達45%,如果本身有慢性腎臟病,且FRAX問卷顯示骨鬆性骨折的風險百分比、髖關節骨折風險百分比已達中度風險乃至「極高風險」區間,或是病人出現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情況、因疾病長期需要使用類固醇等,都建議由醫師評估進行骨密度檢測。

骨鬆並非老年人專利? 她一測發現骨密度「比婆婆還低」!  專家揭7大極高風險群

骨鬆並非老年人專利? 她一測發現骨密度「比婆婆還低」! 專家揭7大極高風險群

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骨鬆患者也逐年增加。「骨質疏鬆症」為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速度會迅速上升。骨鬆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因「矮、駝、痛」與老化症狀類似,往往等到骨折發生並就醫才驚覺自身骨密度過低、確診骨質疏鬆症。

皮膚鬆弛骨頭跟著鬆? 骨鬆恐讓骨骼「一斷再斷」? 醫曝「2治療」降低骨折風險

皮膚鬆弛骨頭跟著鬆? 骨鬆恐讓骨骼「一斷再斷」? 醫曝「2治療」降低骨折風險

若發現臉上「皺紋變多」,甚至出現駝背、下背疼痛等徵兆,要注意可能為「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前兆!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常被稱做「隱形殺手」,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民眾出現「駝背」、「比原先身高矮4公分以上」,以及「經常下背疼痛」3大徵兆,需提高警覺並就醫治療。

邊境管制有望解封? 疫苗覆蓋率是關鍵? 專家曝「平原期」後防疫走向

邊境管制有望解封? 疫苗覆蓋率是關鍵? 專家曝「平原期」後防疫走向

隨著各國邊境逐漸開放,疫情指揮中心近期宣布,自8月15日起取消搭機前2日需持PCR證明的規定,但暫不放寬旅行團或外國旅客的觀光簽證。至於入境隔離何時鬆綁至「0+7」,也倍受民眾關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醫師指出,邊境鬆綁至「0+7」的時間點較難推估,因本土疫情近日「平原期」,每日新增確診數仍有2萬餘人左右。雖然近1週的「Rt值」為0.97(小於1代表疫情趨緩),病例數呈下降趨勢,但仍需維持一定程度的防疫量能。

清冠一號適合哪些人?  對哪些症狀有效?  太寒會腹瀉怎麼辦?

清冠一號適合哪些人? 對哪些症狀有效? 太寒會腹瀉怎麼辦?

本土疫情確診數連日突破5萬人,中醫處方藥「清冠一號」詢問度與日俱增。新光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奎祐醫師受訪表示,清冠一號基本上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用,方劑內容是根據「荊防敗毒散」調整,可幫助提升抗發炎、讓病勢得到良好控制。

疫情使骨鬆、骨折「死亡率」大幅上升? 醫師呼籲:勿隨意中斷治療、2大措施要做到

疫情使骨鬆、骨折「死亡率」大幅上升? 醫師呼籲:勿隨意中斷治療、2大措施要做到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因骨質疏鬆或骨折而死亡的人數竟悄然上升當中?根據《內分泌學》期刊與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研究指出,民眾待在家缺乏身體活動量,可能中斷骨鬆治療,導致骨折機率增加,其中髖部骨折對長者影響最大;而疫情期間人們因彎腰、坐下等日常活動而跌倒受傷的機率為疫情前的2倍,其中因骨折於30日內死亡的人數比例竟翻倍成長,由4%上升至9%。

骨質疏鬆症讓她5年脊椎斷5次! 骨鬆徵兆「7中1」就要小心

骨質疏鬆症讓她5年脊椎斷5次! 骨鬆徵兆「7中1」就要小心

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隨著年紀增加,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攀升。即使民眾對骨鬆的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往往在發生意外就醫時,才發現自己早已罹患骨質疏鬆。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目前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趨為完整,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也有了不同的選擇,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而言,提供更積極且方便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