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動不動足底疼痛、筋膜拉傷?  醫提醒8大族群:足部健康恐「雪崩式下滑」

40歲後動不動足底疼痛、筋膜拉傷? 醫提醒8大族群:足部健康恐「雪崩式下滑」

足部痠痛經常是損傷發生的第一道警訊,隱性高足壓造成的足底疼痛雖然並非無感,依然有不少人會忽視症狀背後的足健康問題。陳建宏骨科診所的陳建宏院長提醒,光是站立的姿勢其實就已經會對足部造成壓力,因為下肢靜脈將血液打回心臟的過程中必須克服重力,其中又須藉由靜脈管壁瓣膜防止血液逆流。一旦久站、久走累積足部疲勞,無法完全打回心臟的血液容易堆積在腿部。 陳建宏院長指出,長期久走或是過度勞累皆可能造成靜脈曲張,1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腿部浮現青筋。此外,久走或天生足弓異常,也容易反覆拉扯形成足底筋膜的撕裂傷,進而引發足底筋膜炎。當足部出現無法舒緩的症狀時,務必諮詢相關專科醫師並且盡早治療。

做家事、買菜「只穿拖鞋」危害超大!  醫勸全職媽媽:快做1檢測遠離「足底筋膜炎」

做家事、買菜「只穿拖鞋」危害超大! 醫勸全職媽媽:快做1檢測遠離「足底筋膜炎」

「很多人來診間求助時表示,醫師,我下床第一步腳底最痛,但活動一段時間又好多了,為什麼會這樣?」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黃鈺涵醫師指出,國人腳痛問題中,以「足底筋膜炎」較為常見。

下背痛與運動傷害有關?  久坐不動就會椎間盤突出?  醫揭「1姿勢」是背痛元兇

下背痛與運動傷害有關? 久坐不動就會椎間盤突出? 醫揭「1姿勢」是背痛元兇

缺乏運動、姿勢不良或長期維持固定姿勢,都可能是造成下背痛的原因?下背痛通常是指肋骨下緣到下臀區域的疼痛,包括肌肉緊繃、僵硬都可以稱為下背痛,與肌肉、肌腱等軟組織傷害有關。統計顯示下背痛1年內復發率高達73%,部份族群會演變成「慢性下背痛」。

比踩到樂高還痛?  一下床就腳痛恐是「足底筋膜炎」!  治療師:久站族每天必做「3動作」預防

比踩到樂高還痛? 一下床就腳痛恐是「足底筋膜炎」! 治療師:久站族每天必做「3動作」預防

隨著國內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上班族卸下一整天的勞碌後,會主動前往健身房或戶外場所運動,以維持體態與健康。要注意如果在運動後反覆出現足底疼痛的症狀,原因恐怕不只是單純的「運動過度」,而是「足部健康」可能出了大問題卻不自知。

【專家問答集】攝護腺肥大原因、症狀有哪些?  治療一定要手術嗎?  吃壯陽藥能改善下泌尿道?

【專家問答集】攝護腺肥大原因、症狀有哪些? 治療一定要手術嗎? 吃壯陽藥能改善下泌尿道?

攝護腺,位於骨盆腔底部,為男性獨有之腺體。攝護腺腺管內儲存「攝護腺液」,與精子混合後會形成精液。當步入中老年後,隨著男性荷爾蒙的刺激,攝護腺逐漸變大且壓迫膀胱,導致膀胱容積減少並阻礙尿液從膀胱流出之途徑,進而產生排尿不順、頻尿、夜尿等症狀。

久坐後膝蓋卡住是「髕骨外翻」?  軟骨磨光恐提早退化  1症狀出現快檢查

久坐後膝蓋卡住是「髕骨外翻」? 軟骨磨光恐提早退化 1症狀出現快檢查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通常以哪些症狀較常見?通常與第一次確診是否有差異?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COVID-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搭5小時以上飛機要注意!  「經濟艙症候群」嚴重恐猝死?  營養師教8招預防

搭5小時以上飛機要注意! 「經濟艙症候群」嚴重恐猝死? 營養師教8招預防

隨著新冠疫情趨緩,不少民眾已迫不及待出國旅遊。不過,若搭機時間過長,需要小心「經濟艙症候群」的發生,嚴重甚至可能導致猝死?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提醒,「經濟艙症候群」又稱「深部靜脈血栓」 ( Deep Venous Thrombosis ),超過5小時的飛行,就有發生的危險。

老是小腿抽筋被痛醒?  不運動、喝水不足更易發作?  醫揭睡前1動作放鬆自救

老是小腿抽筋被痛醒? 不運動、喝水不足更易發作? 醫揭睡前1動作放鬆自救

抽筋是肌肉的「強直收縮」造成痙攣及疼痛,尤其半夜「小腿抽筋」劇痛驚醒,更是許多民眾的常見困擾,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李炎諭醫師接受潮健康訪問表示,小腿抽筋主要原因可分為三種,最常見的是肌肉過度緊繃,如久坐久站或長時間登山、逛街之後,由於筋膜處於緊繃狀態,又未在睡前適當伸展,就很容易引發抽筋。

沒吃瀉藥就上不出來?  當心越用效果越差!  藥師示警:用錯種類將影響腎功能

沒吃瀉藥就上不出來? 當心越用效果越差! 藥師示警:用錯種類將影響腎功能

便秘、排便不順儼然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如果便秘狀況遲遲未改善,可以自行購買瀉藥幫助排便嗎?臺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藥師受訪指出,若民眾有便秘問題,建議透過醫師或藥師端協助建議處置做進一步改善,逕自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恐怕只會使便秘狀況惡化。

「男男」性行為容易長痔瘡?  痔瘡、瘻管差很大?  醫:1種人最適合開刀

「男男」性行為容易長痔瘡? 痔瘡、瘻管差很大? 醫:1種人最適合開刀

男男族群喜歡從「後面來」,不只要當心「菊花殘,滿地傷」,還可能會增加痔瘡風險?琳安診所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盧延榕表示,目前對於痔瘡的看法較普遍的是「痔瘡軟墊學說」,危險因子主要與體質有關,可能增加腹內壓的生活習慣如纖維攝取過少、久坐久站、排便過度用力也可能增加痔瘡機率。盧延榕醫師指出,從文獻統計來看,肛交並不會增加痔瘡發生率。但是如果本身有痔瘡且處於急性發作期,肛交可能造成痔瘡出血與疼痛加劇。另一種與肛交關係密切的大腸直腸外科疾病是「肛裂」,多因肛門括約肌太緊、嚴重便秘、大便乾硬造成。男同志或進行肛交者在肛交時要當心引發肛裂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