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公分就是極限了!  傳統檢查難以監測癌細胞? 「1技術」有望讓腫瘤無所遁形

0.7公分就是極限了! 傳統檢查難以監測癌細胞? 「1技術」有望讓腫瘤無所遁形

你能想像在你體內悄悄成長,卻又無聲無息的癌症嗎?當癌症還未成長到足以被現代醫學偵測的程度時,它就像是一個隱形的敵人,悄悄地、無聲地在我們體內發展,這就是所謂的亞臨床癌症。

巴比妥用尿液檢驗易有偽陽性?免疫法、質譜分析差異為何?判讀關鍵在「閾值」?

巴比妥用尿液檢驗易有偽陽性?免疫法、質譜分析差異為何?判讀關鍵在「閾值」?

近期北部傳出幼童體內驗出含「巴比妥」以及「苯二氮平類」,而檢驗過程是否受到干擾或偽陽性,也成為各方輿論討論焦點。部份毒物專家指出,環境中不會接觸到巴比妥,理論上完全不應該存在於孩童體內,並無偽陰性或偽陽性問題。

巴比妥藥物是什麼?  用在哪些疾病治療?  複方藥物會有副作用嗎?

巴比妥藥物是什麼? 用在哪些疾病治療? 複方藥物會有副作用嗎?

幼兒園傳出學童體內驗出管制藥物「巴比妥」成份,引發國人關注管制藥物用藥安全性及暴露風險。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有杉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市場上巴比妥類的用藥可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是單方巴比妥藥物,被歸類為管制藥物,在社區和醫院診所皆有嚴格管控,需經由醫師處方由藥師調劑發放。

12月1日起戶外「免戴口罩」!  重症醫曝脫罩前必知「6件事」

12月1日起戶外「免戴口罩」! 重症醫曝脫罩前必知「6件事」

隨著疫情趨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有意調整口罩政策,最快在本月(11月)前有望「戶外免戴口罩」。對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提醒民眾,國人希望盡早回歸正常生活,雖期待口罩逐步解禁,但口罩政策放寬,並不意味著個人防疫也該跟著鬆綁。

有沒有「同理心」與性別有關? 小鼠研究:實體接觸能增加「利他行為」

有沒有「同理心」與性別有關? 小鼠研究:實體接觸能增加「利他行為」

對同類抱持「同理心」而產生利他行為,並非人類獨有,連老鼠亦然?社會性自私行為與利他行為的複雜成因,一直是科學關切的對象,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最新研究指出,小鼠是否做出「利他」或「自私」行為,受到對象是否為活體同類以及對象的熟悉程度影響。其關鍵在大腦中的杏仁核、前額葉的神經連結。

居家快篩有「偽陽性」疑慮?   研究:同時捅「2部位」提升篩檢準確度

居家快篩有「偽陽性」疑慮? 研究:同時捅「2部位」提升篩檢準確度

根據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防疫政策,民眾若自覺出現新冠肺炎症狀(包含發燒、乾咳、倦怠、呼吸急促;其他症狀如肌肉痛、喉嚨痛、嗅味覺喪失等),可前往醫療器材專賣店、藥粧店、便利商店或藥局購買「抗原快篩試劑」進行篩檢。不過,即使快篩結果顯示「2條線」,卻仍有「偽陽性」的可能。如何能讓快篩結果更為精確?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其實先前來自加拿大的「Nova Scotia」團隊,已於《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發表研究,指出鼻腔與口腔「同時採樣」,或許有助於提升準確率。

一篇文章搞懂「快篩實名制」! 哪些人需要使用? 篩檢陰性不代表沒確診?

一篇文章搞懂「快篩實名制」! 哪些人需要使用? 篩檢陰性不代表沒確診?

因應逐漸升溫的國內疫情,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即日起(4/28)採取「快篩實名制」,民眾可於超商、藥妝店或藥局通路,以健保卡實名制方式限額購買。另外,實行長達一年的「簡訊實名制」也於即日起宣布取消。至於快篩的使用時機、使用族群與注意事項為何?《潮健康》整理相關資訊如下,幫助民眾釐清疫情政策。

肺癌人數上升更「年輕化」?誰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肺癌人數上升更「年輕化」?誰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肺癌發生率在國人十大癌症中位居第二,不只人數增長,年齡層也出現下降現象?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科柯皓文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隨著篩檢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普及,各地醫療機構檢查服務及便利性上升,民眾肺癌篩檢意識也有所抬頭,確實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許多早期肺癌病人,尤以第1期病人比例增加最明顯。

只驗糞便潛血、胸部X光不夠?  癌症篩檢工具CP值最高是這項

只驗糞便潛血、胸部X光不夠? 癌症篩檢工具CP值最高是這項

最新十大癌症公佈,癌症時鐘再度加快,更突顯健康檢查對預防癌症的重要性。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羅鴻源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早期癌症往往沒有徵兆,當腫瘤長到一定程度才有明顯症狀。而健康檢查透過篩檢無症狀的族群,能夠發現早期癌症。早期癌症大多預後良好,甚至能夠達到治癒效果。

巴戈胰臟癌辭世:胰臟癌為何難早期篩檢?  4症狀是胰臟警訊

巴戈胰臟癌辭世:胰臟癌為何難早期篩檢? 4症狀是胰臟警訊

知名藝人、主持人巴戈傳出因罹患胰臟癌逝世享壽68歲。胰臟癌在國人十大癌死亡率中排名第七位,主要風險因子為吸菸、喝酒、肥胖及糖尿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羅鴻源醫師接受《潮健康》訪問表示,以死亡確診人數比而言,一年死亡率超過8成。胰臟癌5年存活率普遍約僅1%-5%,是預後甚不理想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