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頭暈、平衡困難該如何緩解? 專家解答:除了多看遠方還可以「這樣做」

地震後頭暈、平衡困難該如何緩解? 專家解答:除了多看遠方還可以「這樣做」

今(2024)年4月3日東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此後大小餘震不斷,自22日晚間至23日早晨,中央氣象署已記錄近200起餘震;今(23)日凌晨更出現2起規模6以上地震。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地震頻仍的狀況下,可能引起民眾「沒地震卻感覺四周都在晃」的錯覺。

勿輕忽耳鳴、暈眩、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警告:嚴重可能耳聾!

勿輕忽耳鳴、暈眩、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警告:嚴重可能耳聾!

60歲的王媽媽(化名)因眩暈長期反覆發作,吃藥未見改善,抽血檢查未發現貧血、高血脂問題,由子女帶媽媽來看診,診間發現患者身型肥胖、脖子較粗短,且問診時家屬反應王媽媽的鼾聲可從2樓傳到1樓且有健忘問題,經過睡眠檢測發現王媽媽患有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正壓呼吸器治療2星期後眩暈症狀不藥而癒,健忘情形也獲得了改善!

春季溫差大免疫力開天窗!  醫:當心「帶狀疱疹」爆發面目全非

春季溫差大免疫力開天窗! 醫:當心「帶狀疱疹」爆發面目全非

三、四月間忽冷忽熱,劇烈溫差不只容易感冒,更要小心免疫力開天窗,「帶狀疱疹」風險增加。張益豪耳鼻喉專科診所院長張益豪受訪表示,當季節交替或節晝夜溫差大,保暖未作好易影響抵抗力,除了外界病菌入侵增加,潛伏體內的帶狀疱疹也可能伺機發作。

學習新樂器比聽音樂還抒壓?  研究曝潛在好處:「2大感官」變更敏銳

學習新樂器比聽音樂還抒壓? 研究曝潛在好處:「2大感官」變更敏銳

此前不少科學家認為,聆聽和緩的音樂類型可以放鬆身心、幫助入睡,並有助於抒解壓力。那麼「演奏樂器」對於大腦的影響又是如何?權威期刊《Nature》出版物《Scientific Reports》指出,學習演奏樂器對大腦處理視覺、聲音的能力有積極影響,甚至能幫助改善憂鬱情緒。

聽不懂同事說話恐是「晚發性聽損」!  哪些人應考量植入人工電子耳?

聽不懂同事說話恐是「晚發性聽損」! 哪些人應考量植入人工電子耳?

在職場上忽然聽不清楚、聽不懂同事及身邊人言語,要當心是「晚發性聽損」問題。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黃仲鋒醫師指出,台灣約有一半重度聽損與遺傳基因有關,除了學齡前即發現的兒童病患,部份是在30歲至50歲間逐漸發生的晚發性聽損。若配戴助聽器後仍有50%以上的言語理解及溝通困難,就可評估是否配戴人工電子耳。

一變冷、下雨膝蓋就有感?  醫曝「天氣痛」成因:有舊傷、關節發炎更要命

一變冷、下雨膝蓋就有感? 醫曝「天氣痛」成因:有舊傷、關節發炎更要命

適逢秋冬交替時節,不少人天氣一轉冷,關節就會發生「天氣痛」的情況出現,讓民眾備感困擾。衛福部雙和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徐子恆醫師接受專訪指出,天氣痛最主要的成因為天氣變化,導致原有的疼痛症狀惡化。該現象可分為氣溫、濕度、自律神經與心理層面做探討。

去完演唱會竟「突發性耳聾」!  調查:20歲族群聽力退化最快

去完演唱會竟「突發性耳聾」! 調查:20歲族群聽力退化最快

現代人無論工作、生活、娛樂皆幾乎離不開3C產品,長時間配戴耳機的比例也愈來愈高,許多人面臨「微聽損」危機而不自知。最新一份「微聽損」調查顯示,接近8成(77%)的20歲族群,幾乎天天配戴耳機,而40-49歲族群長時間、高音量的「重度沉浸」用耳比例最高,恐大幅增加耳朵過勞風險。

耳鳴是新冠後遺症?  他中耳積水竟是「鼻咽癌」!  3大危險耳鳴要當心

耳鳴是新冠後遺症? 他中耳積水竟是「鼻咽癌」! 3大危險耳鳴要當心

突然耳鳴不止,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後遺症?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醫師受訪表示,耳鳴大致可區分為「急性耳鳴」與「慢性耳鳴」,當身體有外物如病菌入侵引起發炎反應時,的確可能衝擊內耳進而產生耳鳴症狀。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影響呼吸道、耳咽管,造成鼻竇炎及耳鳴症狀。在本土疫情爆發之前,有不少病人是接種疫苗後發生耳鳴而求診,與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有關,比例高出新冠確診者近9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