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漏拍、心悸都因它而起? 醫揭「心室早期收縮」8大原因:運動過度也是大地雷

心跳漏拍、心悸都因它而起? 醫揭「心室早期收縮」8大原因:運動過度也是大地雷

30歲的陳小姐,到心臟科門診,表示這半年間一直覺得心跳怪怪的。細問病史下,她主要的不適是種覺得心跳少了一拍的感覺。醫師安排心電圖檢查後,發現病人患有「心室早期收縮」。隨後為其安排便攜式24小時心電圖監測。

猝死最常發生於「早上起床」?  醫呼籲:掀棉被後「4件事」一定要做!

猝死最常發生於「早上起床」? 醫呼籲:掀棉被後「4件事」一定要做!

隨著冬季最強寒流的襲來,氣象局已經發出低溫警報,台灣特定區域甚至可能面臨攝氏5度以下的極低溫。尤其當從睡夢中甦醒時,體溫會遭逢劇烈改變,也是血管容易劇烈收縮、血液濃稠化的高風險時機。

前職棒選手張誌家驚傳猝逝!  醫點名「6種年輕人」是急性心肌梗塞高風險群

前職棒選手張誌家驚傳猝逝! 醫點名「6種年輕人」是急性心肌梗塞高風險群

前職棒選手張誌家驚傳於1月1日於中國過世,享年43歲;據傳其死因為心肌梗塞,張誌家之母也於今日(2日)證實此消息。青壯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是否上升?專家表示,急性心肌梗塞雖仍以老年人居多,但3、40歲左右的患者的確有增加趨勢,尤其是本身有三高、肥胖、抽菸者更要注意。

「降血壓」最有效運動不是有氧、重訓!  醫親揭好處:在家就能做且不用任何器材

「降血壓」最有效運動不是有氧、重訓! 醫親揭好處:在家就能做且不用任何器材

「高血壓」素有沉默殺手稱號,根據衛福部資料,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死亡,分別為十大死因的第2位、第4位及第6位。且高血壓並非長者專利,不少年輕族群因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高血壓的患病人口亦有逐年增加。

李克強心臟病驟逝  氣溫震盪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與心律不整?  醫揭心肌缺氧常見3徵兆

李克強心臟病驟逝 氣溫震盪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與心律不整? 醫揭心肌缺氧常見3徵兆

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傳出因心臟病猝逝,年僅68歲。秋冬氣溫變化劇烈,為何易增加心臟病發作風險?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受訪表示,氣溫驟然變冷易令血管劇烈收縮,尤其是心臟血管一旦發生收縮痙攣,血管或血管壁上斑塊就容易被擠壓破裂,造成嚴重心血管事件甚至猝死。

工作壓力讓「冠心病」風險暴增1倍!  專家示警:每週上班超過XX小時是一大警訊

工作壓力讓「冠心病」風險暴增1倍! 專家示警:每週上班超過XX小時是一大警訊

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疾病為111年台灣第二大死因;事實上不僅肥胖、高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升高等會導致心臟病發生,「工作壓力」的無形增加,可能也是引起心臟病發的一大元凶。研究發現,長期職場上的壓力積累,最終可能導致心臟病患病風險暴增1倍之多。

縱死猶聞俠骨香,心臟外科「俠醫」的現實與浪漫/楊智鈞醫師專訪

縱死猶聞俠骨香,心臟外科「俠醫」的現實與浪漫/楊智鈞醫師專訪

楊智鈞醫師是現任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曾任心臟外科主任苗栗大千醫療體系心臟血管外科主任、中國醫藥大學安南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台中榮民總醫院 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台中榮總嘉義分院 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綽號「俠醫」,常對台灣健保體制下的醫療亂象直言不諱。在醫學領域裡,作者具備十餘年心臟血管外科急重症臨床經驗,擅長全動脈不停跳心臟繞道、瓣膜修補、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微創、靜脈曲張微創、洗腎瘻管等各式心臟血管手術,總計逾5000例。現任中部知名教學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醫師說,未來的心血管醫學不能只做「治療」,疾病前的預防與養護,仍有許多節點是心臟科醫師可著力處。比如腿部血管疾病最常見的「靜脈曲張」,許多人因為沒有接受心血管專科醫師處理,一旦復發又需要重新治療,白花錢又多受罪。

加班不僅效率差還會讓人「變笨」?  研究證實:記憶力、執行力比不加班者更差

加班不僅效率差還會讓人「變笨」? 研究證實:記憶力、執行力比不加班者更差

常聽到加班會導致「爆肝」的說法,但實際上加班、輪班或夜班等影響晝夜節律的工作方式,比起爆肝恐怕更加「燒腦」!近期刊載於《PLOS ONE》的研究指出,上晚班、大夜班者或需要輪班的勞工,比起上日班者更可能出現「認知障礙」風險。

「隱形殺手」高血脂佔健保638億元、青壯年死亡率不輸高齡族!  醫揭低密度膽固醇控制標準

「隱形殺手」高血脂佔健保638億元、青壯年死亡率不輸高齡族! 醫揭低密度膽固醇控制標準

高血脂是無症狀的心血管隱形殺手,根據統計111年十大死因前7名即有4項與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有關。國內20歲以上人口1,940萬人中約25.6%有高血脂,換算下來影響500萬人,每4人就有1人可能是高血脂患者。

個性「太邊緣」會更容易失智? 日研究:「社交孤立」恐使腦容量萎縮

個性「太邊緣」會更容易失智? 日研究:「社交孤立」恐使腦容量萎縮

「孤獨感」不只會影響心情,更可能實際影響「腦容量」,導致認知下降與失智風險?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直屬刊物《Neurology》近期刊載一篇文獻指稱,與頻繁社交者相比,孤獨者或不常社交者更可能出現腦容量減少、大腦區域缺失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