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重度憂鬱人口破百萬?  醫揭5大原因讓患者「束手無策」

台灣重度憂鬱人口破百萬? 醫揭5大原因讓患者「束手無策」

演藝圈天后李玟傳因憂鬱症驟然離世震驚各界。據衛福部《自殺防治手冊》指出,自殺族群七成以上有憂鬱症,而罹患憂鬱症的自殺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0倍。更值得注意的是,憂鬱症潛在盛行率高於大眾想像,若未及時尋求適當協助以及親友支持,恐增加自殺風險。

瀉藥吃太多腸胃罷工? 藥師詳解「緩瀉劑」功效與禁忌,沒吃這2項恐白費?

瀉藥吃太多腸胃罷工? 藥師詳解「緩瀉劑」功效與禁忌,沒吃這2項恐白費?

坐在馬桶老半天卻上不出來?不少人面臨排便不順暢和便秘問題,會選擇直接到藥局購買瀉藥。丁丁藥局謝瑋綾藥師受訪表示,市面常見緩瀉劑共有四大類:一、膨脹型緩瀉劑;二、刺激型瀉劑;三、滲透型緩瀉劑;四、糞便軟化劑。除了作用時間長短差異,也有需要注意禁忌症。緩瀉劑也不建議長期使用,避免增加腸胃對瀉劑的依賴性,影響正常蠕動機能。

確診會讓人「性慾全失」?  研究證實:長新冠「3大症狀」恐導致性冷感

確診會讓人「性慾全失」? 研究證實:長新冠「3大症狀」恐導致性冷感

確診後滿心期待與另一半相聚,想要享受「魚水之歡」的當下,卻發現自己突然「不想要」。這真的有可能發生嗎?權威期刊《Nature》子刊物《Nature Medicine》指稱,除了疲倦、腦霧、失眠、嗅味覺改變等常見後遺症外,「長新冠」也可能導致性慾低落、性功能障礙等問題。

前一秒正常、下一秒噁心想吐! 她每天跑急診找無病因   醫揭真相:原來是「恐慌症」發作

前一秒正常、下一秒噁心想吐! 她每天跑急診找無病因 醫揭真相:原來是「恐慌症」發作

長期的壓力積累,不僅容易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將引起嚴重心理疾患?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奕安醫師表示,臨床上曾經發現,壓力過大與增加罹患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等疾病的風險有關。此前有一女性個案罹患嚴重的恐慌症,幾乎需要「每天跑急診」打鎮靜藥物。

確診後「偏頭痛」大爆發!  吃「3C食物」會更嚴重?  醫警告:只服止痛藥有成癮疑慮

確診後「偏頭痛」大爆發! 吃「3C食物」會更嚴重? 醫警告:只服止痛藥有成癮疑慮

打完疫苗或確診COVID-19,會讓「偏頭痛」發作情況變嚴重?小心只吃止痛藥恐「愈吃愈痛」還會藥物成癮!美國偏頭痛基金會指出,偏頭痛患者確診新冠病毒後更容易出現長新冠症狀,且頭痛次數在1-2月之內可能增加為每月10-15次。醫師提醒,偏頭痛誘發因素眾多,環境、遺傳、食物,壓力、睡眠、氣候都與偏頭痛有關。每周偏頭痛發作1次以上,建議及早至神經內科就醫。

吃柑橘類水果別配藥!  2食物與血脂藥併服恐「腎衰竭」

吃柑橘類水果別配藥! 2食物與血脂藥併服恐「腎衰竭」

時近中秋,不少民眾會吃柚子、文旦及葡萄柚等應景水果。不過,如果本身有服用疾病治療藥物或三高慢性病控制藥品,都要注意可能與水果、食物的交互作用,避免藥效受到影響,對疾病控制不利。樂生療養院藥劑科表示,常聽到藥品不可與「葡萄柚」同時使用,秋天盛產的文旦又稱柚子,「葡萄柚同屬芸香科植物,二者皆富含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會抑制人體「CYP3A4」酵素的活性。

保存不當很「藥」命! 看診完藥品不該放冰箱?  國健署:謹記「3不原則」

保存不當很「藥」命! 看診完藥品不該放冰箱? 國健署:謹記「3不原則」

台灣夏天炎熱潮濕,室內溫度往往超過攝氏30度,導致民眾吃藥時,常常發現藥粒「一碰就碎」、甚至藥丸發霉等現象。衛福部國健署指出,上述現象可能與藥品的保存方式不當有關,甚至有迷思誤認為冰箱能夠長時間保存藥品,以致於民眾帶回家的藥品,都往冰箱存放之不適當情形。

不只血清素太低!  醫曝鬱症治療關鍵:多運動 + 定期服用藥效果更佳

不只血清素太低! 醫曝鬱症治療關鍵:多運動 + 定期服用藥效果更佳

近期有一研究稱,憂鬱症的發生與腦內「血清素濃度」無直接關聯,推翻過往學界對憂鬱症的普遍認知。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沈武典醫師受訪指出,過往針對憂鬱症的分析與教科書,皆指向憂鬱症確實與腦部血清素濃度不足有關,研究結果不可一概而論,治療方面更該「多管齊下」,患者預後恢復也能更佳。

以前都吃錯?  藥師授胃藥正確用法:「4大成分」要了解

以前都吃錯? 藥師授胃藥正確用法:「4大成分」要了解

胃藥吃錯不僅沒有效果、甚至可能對腸胃道造成傷害?微笑藥師廖偉呈藥師於社群貼文指出,不少民眾透過服用胃藥緩解胃部不適,然國人濫用胃藥的習慣普及,甚至會與醫師要求加開胃藥。但當真的有需要服用胃藥時,卻往往吃錯方法,也搞錯胃藥的角色與用途。

性生活頻率影響壽命?  每年52次死亡率降5成!  醫揭愛愛「關鍵好處」

性生活頻率影響壽命? 每年52次死亡率降5成! 醫揭愛愛「關鍵好處」

性生活不只是生理需求的滿足,也可能是健康狀態的反映?《性醫學雜誌》曾在2020年刊登一項研究,從美國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數據,分析了15,269名成年人的性生活頻率。研究指出,性生活頻率最高的族群比起頻率最低的人,整體死亡率呈現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