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漏拍、心悸都因它而起? 醫揭「心室早期收縮」8大原因:運動過度也是大地雷

心跳漏拍、心悸都因它而起? 醫揭「心室早期收縮」8大原因:運動過度也是大地雷

30歲的陳小姐,到心臟科門診,表示這半年間一直覺得心跳怪怪的。細問病史下,她主要的不適是種覺得心跳少了一拍的感覺。醫師安排心電圖檢查後,發現病人患有「心室早期收縮」。隨後為其安排便攜式24小時心電圖監測。

爬一、兩層樓梯就喘不過氣! 醫:「心絞痛」不及時治療  死亡率達30%

爬一、兩層樓梯就喘不過氣! 醫:「心絞痛」不及時治療 死亡率達30%

70多歲的江太太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高血脂,平常在門診拿藥控制病情,最近一兩個月她常常在活動的時候覺得很喘,爬個一、兩層樓梯就覺得快喘不過氣,最近天氣變涼之後,症狀似乎變得更嚴重了。

天氣轉涼日夜溫差超大!  醫揭保暖策略:「2部位」不著涼  身體自然從早暖到晚

天氣轉涼日夜溫差超大! 醫揭保暖策略:「2部位」不著涼 身體自然從早暖到晚

受到大陸冷氣團影響,近日台灣全島轉為乾冷狀態,雖然白天中午最高溫可達20度,但日夜溫差劇烈,入夜後中部以北地區最低溫可達11度;民眾需特別注意劇烈溫差導致心血管風險上升。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腦中風及心肌梗塞易在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劇烈時發生。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逝世!  2大「最致命心臟病」恐在瞬間奪命  醫示警:季節交替是疾病高峰期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逝世! 2大「最致命心臟病」恐在瞬間奪命 醫示警:季節交替是疾病高峰期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驚傳於今日(10/27)凌晨因心臟病發於上海逝世,享壽68歲。每年11-12月正值秋冬交替期間,早晚溫差較大,若家中長輩有相關心血管疾病史,需特別留意「心肌梗塞」發作風險。

夏季發生心肌梗塞更危險?  醫示警:每上升1度死亡風險增3%

夏季發生心肌梗塞更危險? 醫示警:每上升1度死亡風險增3%

常於冬季或寒流時爆發的「心肌梗塞」,事實上亦可能於炎熱的夏天發作?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此前曾收治一位70歲的男性老年患者,因在正午時分於公園運動昏倒而被送至急診室。當時的心電圖顯示為「急性心肌梗塞」,若不治療有高達3成以上的死亡率,情況十分危險。所幸醫療團隊緊急實施心導管手術,並成功打通患者的心臟血管並放置血管內支架,經由2個星期的密集治療後才順利地出院。

多數人體檢完才發現!  「肥厚型心肌病變」易無症狀奪命?  醫籲:遵從3措施防猝死

多數人體檢完才發現! 「肥厚型心肌病變」易無症狀奪命? 醫籲:遵從3措施防猝死

肥厚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iomyopathy, HCM)是一種原發型、遺傳性的心臟肌肉病變。心臟由心肌細胞、瓣膜、與供應心臟的血管組成;而肥厚型心肌症肇因於不正常的心肌增厚、錯位的排列,最後容易產生不正常的纖維化。疾病的盛行率大約0.2% (1/500),大概有一半的機會可能會傳給下一代。大部分患者在青春期開始心臟逐漸肥厚,只有少部分患者在嬰兒時期就發病。

睡一半突痛醒!「心血管痙攣」嚴重恐猝死  醫:「這檢查」是唯一診斷方法

睡一半突痛醒!「心血管痙攣」嚴重恐猝死 醫:「這檢查」是唯一診斷方法

近日天氣轉涼,進入心血管疾病好發期。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暨衛福部雙和醫院心臟內科洪明佑醫師表示,一位患有甲狀腺亢進的女性患者,常在睡覺時感覺胸悶、心悸、甚至被痛醒,導致夜不成眠。經「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診斷出是心血管痙攣,服藥後夜間不適的症狀才終於緩解。洪明佑醫師表示,心血管痙攣常在休息或睡眠時發作,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外,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與猝死。如在休息或睡眠時有胸悶、胸痛或心悸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他驅車南下突「心肌梗塞」 竟「強撐百里」才就醫!  醫師搖頭:錯誤示範不要學

他驅車南下突「心肌梗塞」 竟「強撐百里」才就醫! 醫師搖頭:錯誤示範不要學

開車時若出現「突發心肌梗塞」,應立即停止行駛,否則將導致嚴重事故?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邱一騏醫師表示,日前一名68歲患者自新竹返回台南時,當下出現胸痛不適症狀。因返家心切,吃了幾顆舌下錠趕著上路,開上國道不到10分鐘就出現強烈胸痛、呼吸困難及暈眩等症狀。因北部沒有熟悉的醫院,所以強忍不適開了百里撐到台中急診就醫。經診斷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幸好急救過程相當順利,才能撿回一條命。

台灣頑性癲癇逾5000人,北榮創新醫療研究「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擴大收案

台灣頑性癲癇逾5000人,北榮創新醫療研究「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擴大收案

飽受「藥物效果不佳」的頑性癲癇患者,過去苦無簡易且有效的治療方法,近期聚焦式超音波療法的出現有望逆轉患者的窘境。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醫師,帶領團隊進行為期一年半的突破性臨床研究,初步證實可將「超音波能量」安全地聚焦到癲癇發作點,相關結果更發表於國際期刊。

不到30歲就中風! 為何「年輕女性」風險逐年攀升? 醫點出「2大關鍵」

不到30歲就中風! 為何「年輕女性」風險逐年攀升? 醫點出「2大關鍵」

女性若罹患中風,症狀比男性更為嚴重、預後亦可能較差?刊載於美國心臟學會(AHA)之出版品《Stroke》期刊的薈萃研究表明,女性發生缺血性中風後,無論是症狀、精神狀態或總體發病率皆高於男性;至於成因為何?研究認為可能與女性常見的「偏頭痛」狀況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