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耳鳴比例破15%!單側耳鳴比雙側更危險?醫:3大危險耳鳴症狀勿輕忽

全台耳鳴比例破15%!單側耳鳴比雙側更危險?醫:3大危險耳鳴症狀勿輕忽

常常「耳鳴」卻找不到病因?耳鳴一般是外界無聲響發生時,個體聽到尖銳、轟鳴或是與心跳同步的脈動聲。根據統計台灣每五人有一個人曾有耳鳴問題 ,成年人耳鳴的盛行率高達15-20%,是最常見的耳鼻喉科就醫原因之一。

感染「肺炎黴漿菌」咳不停怎麼辦?  耳鼻喉科醫揭8招緩解症狀

感染「肺炎黴漿菌」咳不停怎麼辦? 耳鼻喉科醫揭8招緩解症狀

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的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飛沫傳播,當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攜帶細菌的飛沫釋放到空氣中,其他人吸入這些飛沫後可能感染該細菌。

二次確診更嚴重?哪些症狀最常見?哪些人是二次確診高風險?醫揭居家照護6大重點

二次確診更嚴重?哪些症狀最常見?哪些人是二次確診高風險?醫揭居家照護6大重點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通常以哪些症狀較常見?通常與第一次確診是否有差異?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COVID-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2022十大健康新聞!  曬太陽助長男性性慾?  確診康復後能愛愛嗎?  高敏感人格根本不科學?

2022十大健康新聞! 曬太陽助長男性性慾? 確診康復後能愛愛嗎? 高敏感人格根本不科學?

2022年面臨Omicron變疫株肆虐,新興傳染病的相關研究方興未艾。同時,疫苗技術的突破,也推動癌症疫苗的研發往前邁進,而癌症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的應用開發也在不斷邁進。體重管理觀念抬頭,愈來愈多人追求減重的同時,竟也意外造成糖尿病針劑藥物的缺貨。回顧今年還有哪些最受大眾關注的健康議題?以下為《潮健康》整理2022年十大健康新聞。

入冬後「流感高峰期」如何預防? 醫曝感冒、流感、新冠「關鍵差異」

入冬後「流感高峰期」如何預防? 醫曝感冒、流感、新冠「關鍵差異」

流感與新冠傳染途徑一樣嗎?流感高峰期最好避免從事哪些休閒活動可以減少感染?基本上流感和新冠的傳染途徑基本上非常雷同,主要是由患者的飛沫夾帶病毒,直接或間接地去感染下一個宿主。新冠感染者在呼吸、說話、唱歌、運動、咳嗽或打噴嚏時,會釋放出含有病毒的大小不一飛沫顆粒,可能停留在地面或物體表面,使病毒可以透過吸入、直接或間接接觸途徑傳播。

換季鼻子癢到爆? 「4件事」恐加重症狀!  醫授「2招」戰勝過敏性鼻炎

換季鼻子癢到爆? 「4件事」恐加重症狀! 醫授「2招」戰勝過敏性鼻炎

換季時,氣溫的變化差異,對過敏患者的黏膜來說,算是相當程度上的刺激來源,經常會因此誘發出許多過敏的免疫反應,像是不停地打噴嚏、流鼻水等等,甚至是出現皮膚及眼睛搔癢的症狀。果同時遇到以下情況,則可能鼻過敏的狀況會更加嚴重:食物過敏、吸入性過敏原 、刺激性氣味、空氣中有害的微小粒子。

輕症在家要備哪些藥?如何好得快?醫曝孩子出現「5症狀」快送醫!

輕症在家要備哪些藥?如何好得快?醫曝孩子出現「5症狀」快送醫!

建議大家準備消炎止痛藥、止咳化痰藥、流鼻水鼻塞的抗組織胺類藥物。也建議可以使用一些局部噴劑,像是咽喉的殺菌消炎或止痛消炎類噴劑及口含錠,可以幫助劇痛的患者能有很好的緩解效果,避免疼痛去影響吞嚥進食,造成恢復力的下降。對於快篩陽性的輕症長輩,除了一般的上呼吸道症狀之外,還是要特別注意他們的呼吸型態、心跳、血壓和血氧以及意識的變化狀況。如果有出現呼吸急促、心跳過快的心悸感、血壓異常上升大於160mmHg、血氧降低或是意識出現模糊的狀況,都是有可能轉成重症的情形,需要進一步密切注意,甚至是送醫。

乾咳、乾痛就是確診?如何區分新冠與感冒?痰液出現這顏色快注意

乾咳、乾痛就是確診?如何區分新冠與感冒?痰液出現這顏色快注意

依據外國的經驗來看,住院率、重症率確實有下降,而初期症狀通常有咳嗽、喉嚨痛、發燒、全身痠痛、流鼻涕、鼻塞、頭痛、疲倦、頭暈。

確診喉嚨痛爆怎麼辦?  哪些食物可以吃?  耳鼻喉醫教減痛妙招

確診喉嚨痛爆怎麼辦? 哪些食物可以吃? 耳鼻喉醫教減痛妙招

近來幾週,台灣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不斷上升,也有許多人在家隔離或是自主防疫。確診的人,有的是無症狀,而更多的人是有一些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像是嚴重的喉嚨乾痛、咳嗽並有許多痰液分泌物、發燒疲倦和鼻塞流鼻水的患者也都不在少數。當然如果有下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呼吸急促、胸悶或是進一步更不舒服的患者,則需要醫院方面的介入。

居家照護或居隔必看!  醫曝必備器材與藥品  快篩這樣戳才正確

居家照護或居隔必看! 醫曝必備器材與藥品 快篩這樣戳才正確

本土確診人數邁向洪峰期,居家照護與居家確診時應做好哪些萬全準備?全煜耳鼻喉科診所、耳鼻喉科林岱樓醫師指出,「體溫計」是家中必備用品,可準備耳溫槍或是腋溫計,也要注意專用電池。林岱樓醫師表示,如果確診輕症或是居隔在家,非常焦慮或擔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可以考慮準備「製氧機」與「氧氣瓶」,能在短時間內提供較充足的氧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