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毛小孩相處不只讓心情變好! 《JAMA》:養寵物者「這風險」有望大幅下降

與毛小孩相處不只讓心情變好! 《JAMA》:養寵物者「這風險」有望大幅下降

不少人經由養寵物得到心靈慰藉,事實上經由科學證實,與「毛小孩」共處不只可以改善心理健康,而是確實有助改善認知功能,並避免潛在的認知下降風險。權威期刊《JAMA Network》刊載研究指出,寵物飼主比起未養寵物者,其語言記憶、語言流暢性的退化速度較慢,並擁有較好的認知功能。

寶林茶室案真凶藏在「5種最毒細菌」之中?  重症醫示警:在「這場域」用餐中毒風險最高

寶林茶室案真凶藏在「5種最毒細菌」之中? 重症醫示警:在「這場域」用餐中毒風險最高

位於台北市的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近日疑似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截至今(27日)下午2點已累計10起中毒案例,其中更有2人死亡、2人ICU急救中。因中毒者以食用河粉、粿條等澱粉食物為主,目前各界推測致毒的根本原因與米酵菌酸、仙人掌桿菌等細菌或毒素有關。

食物過敏引起「心血管死亡」機率增加?  研究驚曝:「牛奶」竟是最危險食物

食物過敏引起「心血管死亡」機率增加? 研究驚曝:「牛奶」竟是最危險食物

若對特定食物經常出現過敏反應,可別認為只是小問題!《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最新刊載的研究指稱,食物過敏者相較於一般民眾,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提高心血管事件死亡風險。令人震驚的是,「牛奶」竟是最可能引發心血管事件的致敏食物。

鼻竇炎影響不只鼻塞? 不治療恐高血壓、心臟病發!  醫示警:1族群復發風險最高

鼻竇炎影響不只鼻塞? 不治療恐高血壓、心臟病發! 醫示警:1族群復發風險最高

本身有「慢性鼻竇炎」問題,不僅可能造成鼻塞、嗅覺出問題,合併「鼻息肉」更可能影響耳部、引起中耳炎或耳鳴等狀況?奇美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京澤醫師表示,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常見症狀有鼻塞、嗅覺減弱或喪失、鼻涕與黏液分泌物增加、臉頰及前額疼痛或阻塞感。

才「剛過30」身體毛病就一堆?  營養師勸年輕人:這樣吃對抗「6大初老症狀」

才「剛過30」身體毛病就一堆? 營養師勸年輕人:這樣吃對抗「6大初老症狀」

不少年輕上班族在30歲過後,不僅自覺體力不如以往,甚至逐漸出現忘東忘西、代謝差、腰痠背痛等惱人現象。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年過30如果開始出現「初老6大現象」,建議開始從改變飲食習慣著手、逐一改善各種初老問題,避免步入中老年健康問題雪上加霜。

中秋烤肉至少燒出「3種致癌物」?  專家示警:澱粉、蛋白質、油脂類食材都有風險

中秋烤肉至少燒出「3種致癌物」? 專家示警:澱粉、蛋白質、油脂類食材都有風險

近日適逢中秋佳節前夕,除了賞月、吃月餅、品文旦之外,烤肉更可說是「全民運動」。但美味可口的烤肉不只影響空氣品質,更潛藏「致癌」的危機。衛福部國健署指出,研究證實燒烤紅肉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呼籲民眾少吃紅肉與烤焦食材,遠離腸癌危機。

皮膚疾病好不了是「吃錯食物」害的?  營養師揭「10大類飲食」讓濕疹症狀惡化

皮膚疾病好不了是「吃錯食物」害的? 營養師揭「10大類飲食」讓濕疹症狀惡化

近期天氣乍暖還寒,季節交替之時更容易讓皮膚疾病「大爆發」?不少濕疹、乾癬患者的症狀反覆發作,皮膚癢到影響生活作息,殊不知攝取特定的「地雷食物」,正可能是造成敏感體質的毒藥。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提醒,如果皮膚症狀總是反覆發作且治不好,就要多注意避開以下10大類食物一段時間。

毛孩與小孩不必再二選一! 日研究:養寵物可預防嬰幼兒「5種食物過敏」

毛孩與小孩不必再二選一! 日研究:養寵物可預防嬰幼兒「5種食物過敏」

在母親懷孕、嬰兒早期讓孩子接觸寵物貓狗,竟可以提升孩子未來的「抗過敏」能力?《PLOS ONE》刊載的9萬人研究證實,自幼接觸寵物貓或寵物狗的嬰兒,比無接觸者發生食物過敏的可能性更小,包括豆類、雞蛋、小麥、堅果、乳製品過敏等,皆發現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這樣吃讓體內毒物越積越多! 專家授食材挑選原則:動物「腳數」越少越好

這樣吃讓體內毒物越積越多! 專家授食材挑選原則:動物「腳數」越少越好

越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內會累積更多毒物。換句話說,越是位於食物鏈底端的生物,累積毒物的風險就越低。當你感到迷惘,不曉得該選購哪種食物時,上述這句話或許可以當作選擇的標準。我常說「腳的數量少的食物」是好的:2隻腳的雞肉就比4隻腳的牛肉、豬肉好。如果再加入「蔬菜」選項,花椰菜或高麗菜等蔬菜可以說是「單腳」食物,當然又更好。

總是睡不飽、臉上爆痘?  醫示警:恐是身體發炎徵兆!  5招助培養「抗炎體質」

總是睡不飽、臉上爆痘? 醫示警:恐是身體發炎徵兆! 5招助培養「抗炎體質」

明明每天睡滿8小時卻仍覺得異常疲勞、壓力一來臉上就「爆痘」、擦任何保養品卻不見好轉,亦或身體常自覺不適,尋求醫療協助卻找無病因。上述種種容易出現在現代人身上的「小毛病」,事實上可能是「慢性發炎」的警訊,個人已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