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太邊緣」會更容易失智? 日研究:「社交孤立」恐使腦容量萎縮

個性「太邊緣」會更容易失智? 日研究:「社交孤立」恐使腦容量萎縮

「孤獨感」不只會影響心情,更可能實際影響「腦容量」,導致認知下降與失智風險?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直屬刊物《Neurology》近期刊載一篇文獻指稱,與頻繁社交者相比,孤獨者或不常社交者更可能出現腦容量減少、大腦區域缺失等狀況。

連6年奪最佳飲食頭銜!地中海飲食好處再添一筆:降低23%失智風險

連6年奪最佳飲食頭銜!地中海飲食好處再添一筆:降低23%失智風險

已連續6年蟬聯最佳飲食方法的「地中海飲食法」,除了對心血管健康具有公認的好處,對於延緩「失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好處?刊載於《BMC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堅持採取地中海飲食方法的中老年人,比起採取其他飲食者,失智風險顯著降低23%,對於遺傳性的癡呆症也具有保護作用。

不用走到一萬步!  研究曝新觀念:善用「這方法」  走2千步就達標

不用走到一萬步! 研究曝新觀念:善用「這方法」 走2千步就達標

不少民眾存有「每天走萬步有助身體健康」的既有觀念。事實是,年輕族群事業、學業繁忙且分秒必爭,難以空出時間養成萬步走的習慣;老年族群更可能因慢性疾病、關節退化,單純步行已實屬困難,更遑論走到萬步之多。好消息是,權威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載的研究表明,比起走滿一萬步,僅透過「強力步行」(Power Walking)的方式走滿2,000步就對身體有明顯益處。

長者常吃「維生素D」恐致命?  國衛院:失智、死亡風險增2倍

長者常吃「維生素D」恐致命? 國衛院:失智、死亡風險增2倍

過去研究指出,維生素D具有保護及滋養神經細胞的功能,幫助增生神經傳導路徑並促進腦部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員,與其團隊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動物實驗發現,在阿茲海默症病人及小鼠大腦中的維生素D受體蛋白量不減反增,且表現位置與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重疊,顯示阿茲海默才是造成維生素D低下的原因。

太早停經恐釀失智風險? 研究:女性45歲前更年期  癡呆症機率增1.3倍

太早停經恐釀失智風險? 研究:女性45歲前更年期 癡呆症機率增1.3倍

女性45歲後將進入更年期階段,在雌性荷爾蒙顯著缺乏的情況下,身體可能出現劇烈變化,連帶影響生理、心理狀態,連「大腦健康」也可能受影響?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日發表的研究即指出,更年期過早來臨恐怕對女性的腦部不利,將使日後罹患癡呆症的風險提升,若合併吸菸、酗酒或不運動等不良習慣,患病機率可能更高。

預防癡呆症需做到這「7件事」?   研究:風險最多降低43%

預防癡呆症需做到這「7件事」? 研究:風險最多降低43%

個人是否於老年後罹患「癡呆症」,可能與過往的生活方式有關?此前學界指出,癡呆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等大腦疾病,可能的發生原因與腦血管病變有關。因此,近期《Neurology》研究試圖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癡呆症風險建立聯繫,發現若在步入老年前做到「7件事」,或許有助於預防癡呆症或腦部病變。

喝手搖飲不如喝茶? 多項研究證實:適度飲用帶來「4大好處」

喝手搖飲不如喝茶? 多項研究證實:適度飲用帶來「4大好處」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不少手搖飲料店也隨之湧入人潮。不過,含有過量糖分的手搖飲,其實難以達到解渴的效果!根據衛福部的「國人糖攝取量上限」指南,每天飲用一杯「半糖」飲料已經瀕臨超標,若平時飲食愛好重甜、重鹹的食物,往往容易吃下超標的糖分而不自覺。

當「邊緣人」傷心又傷腦! 長期「社會孤立」後果比肥胖更嚴重

當「邊緣人」傷心又傷腦! 長期「社會孤立」後果比肥胖更嚴重

身為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當沒有親友陪伴在側,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偶爾當一回「邊緣人」或許能得到片刻自在,但有不少研究證明,長期的孤獨感可能造成對身心不利的後果,包括步入老年後的癡呆症風險增加、認知功能下降;以及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專家問答集】帕金森氏症的症狀與治療方式?  做什麼運動最好?  開關現象變明顯該怎麼辦?

【專家問答集】帕金森氏症的症狀與治療方式? 做什麼運動最好? 開關現象變明顯該怎麼辦?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當中腦黑質核內的多巴胺(dopamine)細胞退化、凋亡到一定程度時,會引起動作障礙。典型症狀包括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帕金森氏症好發年齡約在55歲至60歲之間,65歲以上盛行率約佔1%,80歲以上盛行率為3-4%。一般而言,帕金森氏症與其他老年退化性疾病最大的差異,一是動作系統會受影響,表現出顫抖、動作遲緩、撲克臉等外顯症狀,二是主要好發時間介於55-65歲,年齡尚未到非常老年的階段。

噪音傷腦是真的?  丹麥研究:增阿茲海默症風險  十大「癡呆風險因子」快避開

噪音傷腦是真的? 丹麥研究:增阿茲海默症風險 十大「癡呆風險因子」快避開

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而言,往往藏有巨大的潛在影響,如同空氣污染已被公認與慢性病甚至癌症有關。在空污之外,歐洲將交通噪音列為影響健康的第二大風險因子。以往流行病學多將交通噪音與冠心症、肥胖、糖尿病連結,可能的生理機轉是噪音會引起一連串壓力反應,影響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釋放壓力激素。夜間噪音甚至被認為會促使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氧化壓力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改變,增加體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