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椅子站起身總會頭暈目眩?  專家示警:超過3分鐘未緩解快就醫

從椅子站起身總會頭暈目眩? 專家示警:超過3分鐘未緩解快就醫

從椅子上起身時,總是感到頭暈目眩、甚至「眼前一暗」,總是要花數分鐘才能恢復正常?當心可能是身體狀況出現異常的警訊!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醫學專家Stephen Juraschek表示,人體起身時約有300-800c.c.的血液會流向腿部,因此偶爾出現暈厥、身體不平衡的狀況實屬正常。

中秋烤肉至少燒出「3種致癌物」?  專家示警:澱粉、蛋白質、油脂類食材都有風險

中秋烤肉至少燒出「3種致癌物」? 專家示警:澱粉、蛋白質、油脂類食材都有風險

近日適逢中秋佳節前夕,除了賞月、吃月餅、品文旦之外,烤肉更可說是「全民運動」。但美味可口的烤肉不只影響空氣品質,更潛藏「致癌」的危機。衛福部國健署指出,研究證實燒烤紅肉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呼籲民眾少吃紅肉與烤焦食材,遠離腸癌危機。

大腸癌人口「這區域」居全台之首!  營養師示警:別再吃「8食物」餵養癌細胞

大腸癌人口「這區域」居全台之首! 營養師示警:別再吃「8食物」餵養癌細胞

近日知名作詞人李坤城因大腸癌逝世,與小40歲林靖恩的「爺孫戀」宣告結束,讓長年蟬聯十大癌症寶座的「癌中之王」再度引起民眾注意。事實上眾多名人如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也都因大腸癌不幸離世。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提醒,愛吃重口味、習慣大魚大肉者,當心大腸癌已默默找上門索命。

不只破壞腸道健康!  醫揭「高熱量飲食」3地雷  恐造成動脈硬化

不只破壞腸道健康! 醫揭「高熱量飲食」3地雷 恐造成動脈硬化

現代人飲食營養不均,長期攝取「高熱量」的飲食內容,更可能影響細菌與腸道之間的平衡。腎臟科王介立醫師在社群發文指出,根據權威期刊《Science》的綜論文章,彙整至今為止關於細菌與腸道之間的已知事實 ,也點出高熱量飲食破壞腸道健康的三大面向問題。

蛋白質、油脂、澱粉高溫燒烤都有致癌物?中秋烤肉怎麼吃才健康?

蛋白質、油脂、澱粉高溫燒烤都有致癌物?中秋烤肉怎麼吃才健康?

中秋節戶外烤肉要注意!吃太多高溫烹調的食物,身體恐累積過多致癌物質?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表示,燒烤大多屬於醫學上的高溫烹調,其定義是指200度以上的烹調方式,的確容易造成致癌物質產生。顏宗海醫師說明,蛋白質類食物如雞腿、雞肉、牛肉等經過高溫烹調,可能產生致癌物質「異環胺」:油脂類如雞皮、脂肪、內臟高溫烹調會有「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澱粉類如地瓜、天婦羅,在燒烤高溫烹調後會增加「丙烯醯胺」的含量。皆是動物實驗中證明會致癌的物質。

連日「小便帶血」檢查竟罹癌! 「膀胱癌」復發率近一半   醫曝「1治療」降8成風險

連日「小便帶血」檢查竟罹癌! 「膀胱癌」復發率近一半 醫曝「1治療」降8成風險

連日「小便帶血」,竟可能是罹患「膀胱癌」的前兆?萬芳醫院泌尿科賴宗豪醫師表示,曾有一男子因腹部劇烈疼痛、高燒不退急診就醫,檢查發現膀胱內有3公分大的腫瘤。因腫瘤突發性出血,產生零星血塊導致尿液無法順利排出,更造成急性尿阻塞。所幸腫瘤侵犯範圍表淺,手術刮除病灶後按時追蹤即可。

高「鹽」質害人不淺! 研究:平時習慣吃重鹹  「早死」機率增28%

高「鹽」質害人不淺! 研究:平時習慣吃重鹹 「早死」機率增28%

平時吃得太鹹、重口味,不僅須慎防腎臟疾病、高血壓的風險,甚至可能使「死亡率」上升?甫刊載於《歐洲心臟期刊》(EHJ)的研究證實,習慣於日常飲食中額外添加精緻鹽的受試者,可能將面臨「過早死亡」的風險。

台灣蔬果「它」農藥最多!  營養師授買菜3原則   7招減少殘留量

台灣蔬果「它」農藥最多! 營養師授買菜3原則 7招減少殘留量

農委會近期公布「全台蔬果農藥殘留量」排行,蔬菜類以豌豆居首,芹菜、蘿蔔則分別排名第二、第三;水果類以百香果的不合格率最高,其次是龍眼、柳橙,多數民眾認為農藥殘留率最高的「草莓」則位居第七。

床上運動減肥?  研究:每次只消耗100大卡!  「交疊姿勢」血壓上升最多

床上運動減肥? 研究:每次只消耗100大卡! 「交疊姿勢」血壓上升最多

性行為不只是伴侶之間的魚水之歡,也被視為一種運動型態,過程中會增加熱量消耗與心率上升。不過,進行性愛時的身體會達到多大運動量?性愛是否可以當成幫助減肥的運動?男女之間是否有所差異?文獻回顧分析給出了初步答案。

吃重鹹不只心臟病增60%  也會高血壓與骨鬆?  哈佛「驗尿」證實:的確有關

吃重鹹不只心臟病增60% 也會高血壓與骨鬆? 哈佛「驗尿」證實:的確有關

發生心血管疾病機會有多高,線索就在「尿液」中?哈佛大學 TH Chan公衛學院研究團隊指出,雖然鈉/鉀平衡會影響血壓,但先前的觀察性研究無法明顯推估降低飲食中的鈉含量,是否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哈佛研究團隊指出,尿液排泄的鈉愈高,罹患心血管的疾病的確有明顯上升。該項研究也發佈於國際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