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正常也可能是「戀童癖」? 心理師揭6大潛在特徵:這些人應及早諮商

外表正常也可能是「戀童癖」? 心理師揭6大潛在特徵:這些人應及早諮商

知名藝人黃子佼於去(2023)年遭指控性騷擾,今年4月更被檢方搜索出其電腦硬碟藏有7部未成年不雅影片,消息一出引爆各界撻伐;如今更有不少網友上傳昔日黃子佼的受訪影片,直指其可能有潛在的「戀童癖」傾向。

聞味道比ASMR還抒壓?  美研究:嗅到「美好氣味」有望緩解重度憂鬱症

聞味道比ASMR還抒壓? 美研究:嗅到「美好氣味」有望緩解重度憂鬱症

因日照時間縮短、加上北部普遍多雨,不少民眾在冬季時容易出現「季節性情感障礙」(SAD);本身有精神疾病者更可能引起「重度憂鬱症」(MDD),嚴重影響身心健康。不過,權威期刊《JAMA Network Open》近期刊載的研究表明,透過聞到熟悉的氣味,或許有助於改善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病情。

痛失手足傷心臟!  研究:曾經歷兄弟姐妹過世  心肌梗塞風險恐增66%

痛失手足傷心臟! 研究:曾經歷兄弟姐妹過世 心肌梗塞風險恐增66%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過去相關研究已指出,父母至親死亡的壓力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CVD)發生風險。近期一項觀察性研究則發現,從兒童時期到成年後曾遭遇兄弟姐妹死亡者,發生早發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高出17%,其中尤以心肌梗塞風險比例增加66%最多,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也較未經歷過手足死亡者上升52%。

歌后李玟驚傳輕生逝世! 「隱性悲傷者」為何越來越多?  親友出現「3跡象」要提高警覺

歌后李玟驚傳輕生逝世! 「隱性悲傷者」為何越來越多? 親友出現「3跡象」要提高警覺

華語歌壇天后李玟(CoCo)驚傳逝世,享年48歲;其二姊李思林亦於週三(5日)晚間證實此噩耗。消息一出引起眾多藝人與歌迷的不捨,事實上平時看似樂觀並充滿活力的李玟,早在數年前就罹患憂鬱症,今年初更因天生腿部缺陷接受手術。

每晚失眠先別急著服藥! 重症醫籲:先搞清楚自己是哪「5種失眠型態」

每晚失眠先別急著服藥! 重症醫籲:先搞清楚自己是哪「5種失眠型態」

如果近期頻頻失眠,先別急著服用治療藥物,首先應該釐清自己是哪種「失眠型態」!刊載於權威期刊《Lancet》的研究,分析4,322名受試者的睡眠狀態後發現,其失眠型態可分為5個亞型,每種亞型需要接受的治療可能不盡相同,並非一味地服用失眠藥物,就一定能夠改善失眠。

彷彿在子女內心種下惡意軟體! 心理學家揭「這種父母」最可怕:情勒、控制樣樣來

彷彿在子女內心種下惡意軟體! 心理學家揭「這種父母」最可怕:情勒、控制樣樣來

我們經常將大腦這個神奇的器官比喻為電腦。和電腦一樣,你的大腦很容易受到入侵程式的負面影響,導致作業系統出問題。在電腦的世界裡,這些具破壞性的程式被通稱為「惡意軟體」,但可能各有不同的名字,如「病毒」、「程式錯誤」、「特洛伊木馬」或「蠕蟲」等,其中有一些是偷渡式下載,可能導致你的電腦變成殭屍電腦。這些惡意程式不管目標是要完全接管你的電腦,還是弄亂一些檔案,都是由程式設計師透過未經授權的遠端存取安裝的。

用「欲擒故縱」把妹已經過時了?  研究:1行為比玩曖昧更讓人暈船

用「欲擒故縱」把妹已經過時了? 研究:1行為比玩曖昧更讓人暈船

「欲擒故縱」並讓自己保持神秘感、製造關係間的張力,常被認為是吸引異性的有效手段之一。不過,這樣的調情技巧如果運用過度,反而會適得其反、將潛在對象推得更遠?《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刊載研究表明,太容易或太難被他人吸引的人,都比不上「安全依戀」者來得更有吸引力。

成天滑抖音、IG不如去打電動?  研究揭好處:玩家2年內智商增加2.5分

成天滑抖音、IG不如去打電動? 研究揭好處:玩家2年內智商增加2.5分

連續遊玩好幾個小時的電玩遊戲,在兒童時期往往會被視為脫序或不自律的表現。不過,《Scientific Reports》刊載的研究卻表明,電玩遊戲對孩子的思維形塑有著正向作用,可能有助於提升智商與認知行為,相較於觀看網路影片、使用社交媒體,或許對大腦的潛在益處更大。

明明有曖昧卻不想在一起?  專家:不一定是遇到渣男! 5行為恐是「承諾恐懼症」跡象

明明有曖昧卻不想在一起? 專家:不一定是遇到渣男! 5行為恐是「承諾恐懼症」跡象

與仰慕已久的曖昧對象相處融洽、互動良好,但每每提到是否該進入承諾關係時,對方卻顯露不耐、恐懼、甚至害怕等負面情緒。這是否為遇到「渣男」或「渣女」的跡象?或許曖昧對象患有「承諾恐懼症」(Gamophobia),因過往創傷而無法投入一段浪漫關係。

研究:常用「3C產品」安撫吵鬧幼童  孩子脾氣恐只會「更暴躁」

研究:常用「3C產品」安撫吵鬧幼童 孩子脾氣恐只會「更暴躁」

用手機、平板安撫正在吵鬧的孩童,可能不是件好主意?權威期刊《JAMA》近期刊載的研究證實,父母長期將電子設備中的遊戲、影音內容,做為平復孩子情緒的方式,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他們將更難以學習調節情緒,日後暴躁、焦慮、反抗等跡象恐怕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