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做這些事恐讓器官罷工! 營養師示警:身體保養最忌「8種惡習」

再做這些事恐讓器官罷工! 營養師示警:身體保養最忌「8種惡習」

多吃了一塊雞排、多喝了一杯酒,體內器官都一清二楚!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表示,器官的正常運作是維持健康的根本,因此對待器官應該要比「對待愛人」更加細心呵護。高敏敏營養師也說明,各大器官的照護需要「趨吉避凶」,尤其以下風險因子更要有意識地避免。

王品食物中毒案元凶是「諾羅病毒」?  醫:傳染季返家必做1動作  否則恐「一人得全家得」

王品食物中毒案元凶是「諾羅病毒」? 醫:傳染季返家必做1動作 否則恐「一人得全家得」

台灣食安風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寶林茶室」邦克列酸(Bongkrek acid)中毒事件後,知名餐飲集團「王品」旗下2家餐廳「初瓦」、「嚮辣」;日本料理餐廳「藏壽司」接連傳出食物中毒案例,其中初瓦與嚮辣通報案例共計82例、藏壽司更是在11天內接獲2起通報,新莊、淡水分店已被勒令暫停營業。

清明掃墓分秒鐘都在吸入「致癌物」?   專家警告:當心短時間內過敏「大爆發」

清明掃墓分秒鐘都在吸入「致癌物」? 專家警告:當心短時間內過敏「大爆發」

清明連假返鄉掃墓拜拜,當心焚燒紙錢釀出「致癌」危機!根據行政院環保署指出,焚香燒金紙不僅容易引起火災、增加碳排放影響環境,焚燒時產生的化學物質,也可能對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焚香或燒金紙會產生二氧化物、二氧化硫、苯、甲苯、甲醛或多環芳香烴,其中苯、甲苯、甲醛與多環芳香烴具有致癌物質。

吃蛋導致「高膽固醇」是迷思! 美研究:吃12顆與吃2顆總量「幾乎沒差」

吃蛋導致「高膽固醇」是迷思! 美研究:吃12顆與吃2顆總量「幾乎沒差」

雞蛋長久以來背負「膽固醇過高」的罵名,事實上它反而能增加「好膽固醇」的水平,甚至對於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更有益?一項於美國心臟病學學院(ACC)年度科學會議上提出的前瞻性對照試驗表明,與不吃雞蛋的受試者相比,每天額外吃雞蛋者的膽固醇水平並未顯著提升。

米酵菌酸害米製品被「汙名化」? 營養師澄清:可以安心食用米飯!

米酵菌酸害米製品被「汙名化」? 營養師澄清:可以安心食用米飯!

台北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以目前衛福部公布之食物中毒案例,目前總數已達30人;其中2人死亡、5人重症搶救中。不少民眾誤以為稻米或糯米相關發酵產品,就可能出現「米酵菌酸」。目前專家已出面澄清,米酵菌酸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可以安心食用米飯!

食物被「米酵菌酸」汙染無從辨別?  專家揭致命劑量:重新加熱、烹調也沒用

食物被「米酵菌酸」汙染無從辨別? 專家揭致命劑量:重新加熱、烹調也沒用

台北信義區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疑似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28日)日有12人通報食物中毒症狀、其中2人死亡、5人ICU急救中。因中毒者以食用河粉、粿條等澱粉食物為主,衛福部昨日召開專家會議指出,經考量過去文獻、患者臨床表現,因「米酵菌酸」汙染導致中毒情事的可能性確實不小。

紅麴從保健品變「毒藥」的關鍵原因? 期刊證實:「3種有害毒素」都會導致肝腎病變

紅麴從保健品變「毒藥」的關鍵原因? 期刊證實:「3種有害毒素」都會導致肝腎病變

日本「小林製藥」公司生產之紅麴保健品,上週五(22)傳出多起服用者出現腎臟疾病問題;今(28)日更有4人宣告不治、至少106人住院觀察。衛福部食藥署已勒令國內業者主動通報並採取預防性下架,截稿前已有154名業者通報,顯現食安風暴不僅席捲日本,更已對國內食品業者造成影響。

接觸「塑膠微粒」不只影響生殖功能?  研究揭危害:心臟病、中風風險高4倍以上

接觸「塑膠微粒」不只影響生殖功能? 研究揭危害:心臟病、中風風險高4倍以上

「塑膠微粒」不只可能影響人體的生殖系統,更有引起心血管事件、甚至增加死亡風險的疑慮?《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刊載研究指出,觀察到頸動脈組織中含有塑膠微粒者,在未來3年內罹患心臟病、中風的風險,以及全因死亡風險是未有塑膠微粒者的4倍以上。

喝「蘋果醋」助減肥還能降膽固醇? 《BMJ》研究證實:12週最多可減掉7公斤

喝「蘋果醋」助減肥還能降膽固醇? 《BMJ》研究證實:12週最多可減掉7公斤

在減肥初期透過「果醋」取代含糖飲料,或許有助於增加瘦身的效益?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近期刊載研究指稱,肥胖者每天於餐前飲用固定飲用蘋果醋,12週後體重最多可減輕8公斤左右;另外,參與研究者的血糖、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等生理數值也有降低的趨勢。

中年發福、腹部肥胖易失智?  研究:大腦灰質體積變少、執行功能下降風險增3成

中年發福、腹部肥胖易失智? 研究:大腦灰質體積變少、執行功能下降風險增3成

隨著社會型態演變,多數現代人都有久坐不動而出現腹部脂肪堆積的現象,加上已開發國家人口快速老化,肥胖與失智症將成為最主要的健康問題。然而,脂肪累積的部位差異是否會影響特定疾病風險?